昨天双12购物节,又是大伙儿点击“立即购买”,翘首快递的时候了。可是没有快递的古代,人们怎么过购物节呢?
由于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流通缓慢,并不是像现代城市这样处处都有商铺的,古人要买东西得去“集市”。也就是每个月指定的日子,附近的人自发形成的一种交易。
尤其是逢年过节,集市交易就特别火爆,久而久之,就成了购物节。事实上,古代的购物节还真不少,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这五个节日。
春节自不必说,古往今来我们都有置办年货的传统。古人过年,置办年货庆祝丰收,所以年货中各式各样的美食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过年的新衣服,贴在家门口的春联、福字,庆祝用的鞭炮、焰火,还有供奉的各种神像等等都需要在赶年集的时候购买。这种每年农历腊月才出现,专为出售年货而举办的集市,叫做“腊月集”。“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形容的就是腊月集中的“花市”。由于古代集市的场地非常有限,春节前几天,大伙儿都一窝蜂地聚集过来,逛街的逛街,喝酒的喝酒,老老小小欢声笑语,人声鼎沸,一派热闹的景象。
如果说春节大家要买的东西多得难以一一列举,元宵节大家的目标可就一致多了——花灯呗。因此,元宵的购物节也叫“灯市”。古人是这样形容灯市的,“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当然,虽说“灯市”主要以卖花灯为主,但与此同时还有人说书、办画展、卖瓷器、弹乐器等等,这样看来,当时的人们生活情趣搞不好比许多现代人还要浓郁呢。
在热闹程度上,能和元宵节有的一拼的就是寒食清明黄金周了。为什么叫黄金周呢?因为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之前,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寒食扫墓、禁火,清明踏青、取新火,这一套下来,正好七天左右。唐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不再区分得那么清楚,最终,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了,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独有的习俗。那么,问题来了,这跟买买买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含有祛病消灾意味的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因此,一到清明节,大大小小的风筝就在集市中铺展开来,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说前三个节日买买买还合情合理的话,那俗称“鬼节”的中元节怎么就也成了购物狂欢节了呢?在古代,中元节是个普遍祭祀的日子,各地都会举行斋会,唐代甚至将中元节设置成 “法定小长假”,放假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各样的祭祀品都被摆进了集市,它们中的许多东西是平时很难买到的。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中元节的一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可见当时的购物狂欢情景一点也不现代逊色。
七夕,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到底什么是乞巧呢?就是古代的姑娘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将自己亲手做的小玩意儿或好吃的瓜果摆出去卖,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当然,有卖就有买,虽然古代七夕节的活动不如春节、元宵节丰富,但要说那段时间的商品流通量和热闹程度,那简直就是呈指数增长。
据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描述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也就是说七夕时节的乞巧市,人多得连车马都过不去,可见自古以来,女人就是购物的主流。
来源 深圳市书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