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的第四天,“重返青春岁月”公益游学团来到了有着“双子城”之称的黑河市。黑河市拥有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瑷珲历史陈列馆。三百年间中国版图的变化,都将从中找到答案。陈列馆不大,拾阶而上时,楼梯两侧悬挂的钟安静肃穆,却一声声敲响在每位游客心里。老师们一改之前游览火山时的开朗快乐,认真地听着讲解。
瑷珲陈列馆不远处就是知青博物馆,这里有着老一辈儿人那段挥之不去的记忆、一段难以忘怀的情节——上世纪五十年代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黑河是当年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热血澎湃的青年人来自京、津、沪、哈、浙等各大省市,再去往兵团、农场、林场、农村。在北大荒恶劣的环境下,跟当地人一起开垦经营,把原先贫瘠的北方荒野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粮仓。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们在广阔土地上战风雪、斗严寒,从室外展示的早起使用的拖拉机、推土机和窄轨蒸汽火车头上,可以略窥早期开垦的艰辛。乡村教师们都出生在那个火热的年代,看着一张张照片,也勾起了他们不少青少年时的回忆。
旅俄华侨纪念馆是当天游学团行程的最后一站。这座兴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式二层小楼,红白相间、典雅雍容,本身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反映近代旅俄华侨为中俄(苏)民族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战光辉史。纪念馆依江而建,南岸是黑河市,北岸是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中俄双子城
体验从黑河到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跨境游对于很多老师,特别是第一次出远门的老师来说,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老师们早早起床,准备前往隔江相望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俄语里是“喜讯”的意思。此时此刻,映入老师们眼帘的布市秋意深深,金黄树叶洒落在红色屋顶上,街道干净、房屋井然、车辆飞驰,庄严的东正教教堂点缀其间。
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民族融合历史和物产丰饶,各种动物标本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在胜利广场,矗立着一座装饰华美的凯旋门,是1891年为了迎接来此视察的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而建。俄罗斯建筑的优雅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曲线灵动大气、令人赞叹。
相距不远的列宁广场上,喷泉流光溢彩,父母带着孩子散步、追逐白鸽,列宁雕像巍然屹立在中间,熟悉的姿势,让人感受到这位精神领袖至今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除了列宁,老师们心中最熟悉的俄罗斯人名里,“契诃夫”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外国文学大家之一,小学课本中就认识了《凡卡》中的凡卡。他的短篇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如同一道光,直指黑暗现实的丑恶。
漫步在布市的街巷之中,凭借点滴线索,勾连着文学与现实、沙俄过往与如今的和平年月,让人感慨世事变迁。从广西来的罗老师特别喜欢契诃夫,拿他的文风与鲁迅作比。在这里,他仿佛离文学偶像更近了一步,一路上都兴致勃勃地担当解说员。
中午吃完正宗的俄罗斯午餐后,我们来到一户农庄,这户农庄在布市的郊区,地势高,可以俯瞰布市全景。农庄由一对老夫妇守护,这个院子被打理得干净而精致,鲜花布满整个院落,清澈的泳池在阳光下闪着光,老奶奶面带笑容,热情给我们打招呼。纪老师看到院子里的手风琴想起给学生代音乐课时的情景,便给我们弹了一首简单的曲子听,周围的老师们随着手风琴的声音轻轻地晃动着,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在老师们的身上,窗明几净,很有生活气息。
落日暖辉里,教堂勾勒出一道华美的金边,像是无声的告别。六天的“重返青春岁月”行程也渐渐落下帷幕。老师们满满的行囊里,装着一个小小的新世界,迫不及待要分享给远方的学生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