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20000+人关注我们,戳蓝字↑赢门票
宁夏旅游
宁夏旅游业起步于1986年,经过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区旅游行业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强力推进旅游规划、项目建设、智慧旅游、产品开发、景区管理、市场营销等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2016年12月30日,宁夏旅游30年座谈会在银川市召开。会议邀请了曾经在宁夏旅游战线工作过的老领导,已退休的旅游行业老同志代表,长期奋战在旅游宣传战线的新闻媒体记者,和全区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代表,以及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宁夏旅游投资集团、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宁夏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突出贡献者一同参加了座谈会。会议对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旅游新闻人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
旅游
30年
自强不息 奠定发展基石
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这是宁夏旅游给所有人的最初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宁夏,物质的极度匮乏,“旅游”甚至连一种概念都没有形成。从1986年开始,宁夏旅游艰难跋涉,顽强地探索着一条发展之路,至十一五末(2010年),宁夏旅游业逐渐显现其拉动性强、辐射面宽、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功能,被自治区党委政府作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重点培育。进入十二五以来,宁夏旅游快速发展,2012年,自治区出台《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定位,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宁夏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基本建成面向全国乃至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2012年,国务院在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宁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深入推进,宁夏提出了“‘两区’建设,旅游先行”,将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宁夏又提出了“打造中阿旅游中转港、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宁夏逐渐成为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和中国“向西看”的契合点,宁夏旅游业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宁夏各涉旅部门形成了旅游发展合力。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旅游业投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无到有,2008年首次过1亿元,2004年以来,全区旅游业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镇北堡西部影城、水洞沟等一批新投资开发景区成为宁夏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了宁夏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宁夏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使旅游业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2016年7月28日上午,在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大会上,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亲手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揭牌,宁夏旅游人的辛勤付出与坚守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旅游
30年
科学谋划 确立产业地位
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形成合力,这是宁夏旅游业多年来快速持续发展关键所在。为了保证宁夏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发布《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条例》、《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全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办法。 先后编制了《宁夏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宁夏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旅游规划》等重点规划。2004年以来,全区编制各类旅游规划70多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区、市、县、旅游景区四级旅游规划指导体系,逐步优化了空间布局,有效地遏制了景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为,为宁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按照总体规划,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宁夏旅游业发展水平。先后挖掘、开发、完善,形成了以“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九大旅游精品为依托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回族文化旅游板块、红色文化旅游板块和西夏文化旅游板块的“一中心两带三板块”发展格局,宁夏一年四季皆宜旅游的新形象逐步树立。同时,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旅游产业再提升,智慧旅游走在了全国领先地位,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宁夏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
30年
潜心经营 铸成经典品牌
宁夏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一年四季风沙弥漫、骑着骆驼上班、宁夏是甘肃的……为了改变人们对宁夏的印象,30年来,宁夏旅游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在国内各省市和世界各地,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推介。在天安门广场、首都机场,各大客源地市场公交车、高校等人员聚集区,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宁夏旅游。创新营销方式,利用铁路+旅游、飞机+旅游,打造宁夏旅游流动线,不断提升宁夏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利用“中阿博览会”、“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第七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银川国际汽车摩托车旅游节”、“沙湖观鸟节”等知名会议、活动,让“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只有到了宁夏,才算游遍天下”等宁夏旅游新形象深入人心,为宁夏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0年不懈努力,宁夏旅游的营销宣传硕果累累。“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宣传语荣获“影响中国旅游的一句宣传语”金奖和“民族旅游产品营销价值典范”殊荣;银川市获评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固原市喜获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2015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殊荣;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荣获中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和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美誉;沙湖景区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和“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沙坡头景区荣获第十九届亚洲旅游金旅奖和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宁夏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必去的46个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
30年
全域起航 成就一份希望
30年来,宁夏旅游业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顶层战略设计、一盘棋的全域旅游布局、一揽子的全面分工落实、一路“绿灯”推进改革创新、一条龙全面优化旅游服务、一片“火红”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宁夏旅游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已经确立。
30年来,宁夏旅游一步一个脚印,谱写出辉煌篇章。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家旅行社、宾馆和景点,迅速发展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群体。旅行社从2004年63家发展到今天121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3家。宾馆饭店业从2004年40家星级饭店增加到100余家;接待设施住宿床位数由4万多张增加到近10万张。具备接待条件的旅游景区(点)从2004年32个发展到100余个,其中5A级景区已达到4家。旅游行业队伍不断壮大,持证导游人员由2005年的900名增加到4546名,其中有40%以上的导游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不到1万人增加到3万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17.5万人,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共达20万人,占全区就业人数6.4%,占服务业就业人数20.85%,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宁夏旅游业连续十几年保持100万人次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区接待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均以两位数增长。宁夏旅游业在探索、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区情、行之有效、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创新与快速发展之路。
2015年,宁夏“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宁夏当做“一座城、一个大景区”来经营开发的理念;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发展目标,宁夏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黄金发展期。按照“十三五”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相当于全区当年GDP的8%以上,使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
今天,处在宁夏旅游发展30年这个极具意义的历史时期,我们总结成绩,是为了回顾过去,感谢那些曾为旅游产业付出过的每一个人,回味那些促进鞭策旅游产业发展成长的每一件事,也是为了面向未来,面对更加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为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建设作出旅游产业新贡献。
让我们继续携手,
带着这份希望产业,
自信地走向下一个30年!
注:图文转载自“惠游宁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