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我国中部的秦岭像一条长龙,将中国从地理上分割为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不朽的黄河文化。秦岭与黄河,不仅是地理文化的标识,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月19日,来自国内外文化、旅游、商贸和互联网界的众多嘉宾相聚秦岭太白山下板寺,参加“秦岭与黄河对话”,就“旅游与商贸的融合发展”展开讨论,为丝路商旅文化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
神奇梦幻商旅文化历史悠久
商贸和旅游的融合由来已久。汉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深刻影响世界文明的商旅之路。千百年来,丝路上使团往来,商旅不绝,成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志将自己对丝绸之路的感受概括为四个字:神奇、梦幻。“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商旅之路。”王志说,我曾经荣幸地参加了丝绸之路万里行,从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长安走到罗马,沿途感受到了丝绸之路的伟大,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友好。格鲁吉亚总理和总统对“丝绸之路万里行”团队迎来送往,积极进行文化互动,让人非常感动;在意大利,当地华侨说等这一刻等了2000年。
陕西省行政学院教授白山稳表示,古丝绸之路带来了东西方文化与经贸的交流,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商贸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卖生活值得我们学习。“陕西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商贸旅游得天独厚。”古为今用助推文化旅游升级
在商旅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所占比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把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旅游的精神活起来?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有他的见解:“陕西文物丰富,怎样使它们古为今用非常重要。对文物不能只是拼命地保护,还要开发研究,要传承文化。”他还讲到他的家乡陕西周至县的大秦寺和仙游寺的文物保护情况:“衰败的文物蕴含了悠久的历史,只有让这些文物好好地活下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王志曾在丽江古城挂职两年,对保护和开发文物观点明确: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他介绍说,如今丽江古城的游客数量已经从2008年的600万上升到去年的3600万,且酒店业发展也非常好,不同档次的酒店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丽江招商引资的项目,都是考虑了保护和发展、长期和近期的关系。
“一带一路”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表示,“一带一路”让广大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成开放的前沿。西部地区抓住机遇至为重要。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全域旅游,实质上强调的是开放,要用开放的思维来谋划旅游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效应,共同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在驴妈妈旅游网母公司景域集团助理总裁任国才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是一条世界级的旅游线路。“秦岭与黄河的对话,从互联网来说,应该是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话,因为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开放,无边界。”任国才说。
开放坚守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
对于如何让中国商旅走出去,王志认为,“商旅也需要文化。陕西的故事非常多,每一次都可以讲不同的故事,要通过陕西故事,把陕西的声音和理念传播出去。”
欧晓理建议,在秦岭与黄河对话的基础上开展秦岭黄河与阿尔卑斯山、多瑙河的对话,秦岭黄河与乌拉尔山脉、伏尔加河的对话,秦岭黄河与帕米尔高原、阿姆河的对话,这将是中国与欧洲、俄罗斯和中亚的对话。“我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陕西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推动中国、陕西与世界的联通。”
已经参加了三次“秦岭与黄河对话”活动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向笔者表示,“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自己讲自己的故事。你讲给自己人听,那就只有自己人来;你讲给世界听,那就全世界都有人来。更为重要的是,在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守好自己的文化,把传统的人文故事传下去,坚守我们的文化和自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