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清光绪六年
传承兰州老味道
-
04-
﹃
时
刻
被
生
命
中
的
阳
光
照
亮
﹄
·
·
·
·
·
致
兰
斋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1
门楣上悬挂着烫金匾额——品奉轩,刚步入大门,阵阵香气扑鼻,店内顾客攘来熙往。临近午后时分,店内的糕点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店外蹲守两天,柴作栋通过询问,了解发现品奉轩的“杀手锏”就是一个叫阿勇的糕点师傅,地道的北京人,因妻子早逝,独自照顾女儿囡囡和70岁的母亲。品奉轩给予他优渥的待遇,导致柴作栋三次上门被拒。同行的很多人都劝柴作栋作罢,但他依然锲而不舍。
因为阿勇工作忙碌,柴作栋就帮阿勇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女儿囡囡。老人腿脚不便,柴作栋就背她出去,其他小孩欺负囡囡,柴作栋就为她出头......事事亲力亲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阿勇从开始的冷漠排斥到后来与柴作栋彼此成为朋友,他渐渐发现柴作栋为人实在、对朋友更是竭诚相待。
2
这天傍晚,阿勇邀请柴作栋在自家小院小酌两杯,两盘小菜一坛陈酿,两人促膝长谈半宿,柴作栋聊到自己对于致兰斋的展望。
“
我要将致兰斋办成一个集酱菜、海鲜、糕点为一体的综合食品业。将最好的糕点带给金城百姓!
”
柴作栋有些微醺,但眼中的那份坚定,阿勇看得很真切。
“阿勇,你能来兰州帮我吗?我们一起开拓疆土。”
“我还有母亲和女儿要照顾。”阿勇解释道。
“带着咱妈和囡囡一起走!我保证,肯定比现在的状况要好!”柴作栋信誓旦旦。
酒喝到后半夜,柴作栋已经没什么意识,倒头就睡了过去。第二天清晨,柴作栋摇晃着迷糊的脑袋,从床榻上醒来。
“把这个搬上车......那个也带上吧!”是阿勇的声音,柴作栋走出房间。一辆大马车停在小院中,行李已经装得七七八八。
“哥,我们上路吧!”阿勇笑着说道。
柴作栋一行人浩浩荡荡踏上回程的路途。沿着茶马古道一路向西,途径每座城市,柴作栋都要去集市上搜寻一番,了解借鉴当地糕点铺的可取之处,同时又网罗大量的民间高人,收归门下,一路收获颇丰。长途跋涉三个月,最终顺利到达兰州。柴作栋妥善安排了大家的衣食住行,便着手致兰斋的革新。
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和阿勇研发了酥皮、硬皮、熟面、油炸四个品类,数十种花色,创制了符合兰州口味、具有兰州特色的十六头饽饽点心。
这年秋天,致兰斋推陈出新,酱菜、海鲜成为金城百姓餐桌上的异域美食,而特色的京式糕点成为当地人款待宾客的佳品。制作精巧、别具一格的“兰州八件”、“玫瑰鲜花饼”深受百姓的喜爱,糕点不仅供应金城百姓,还远销河西各县,成为馈赠亲友的良选。十年弹指一挥间,致兰斋名声在外,成为西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品牌。
离家二十五载,柴作栋带着妻儿再一次回到晋中时,终于体会到近乡情更怯的滋味。记忆中那条小路原来这般狭窄,守门的两座石狮屹立于此,家门口的牌匾依旧如初......
“老爷,大少爷回来了,大少爷回来了......”管家赶忙通传。当柴作栋再次见到耄耋之年的父母时,泪如泉涌,跪倒在地。
“孩儿不孝,一别多年,都没能侍奉在您的身边......”
母亲颤巍巍地紧握柴作栋的手,哽咽地说道:“回来就好,知道你这么多年在外不容易,现在也算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为娘也就放心了!”
......
丰盛的晚餐,全家人齐聚一堂。柴作栋为父亲斟上一杯汾酒。老爹端起酒杯,沉默一阵,用不大却足够让柴作栋听得真切的声音说:“你是我的骄傲!”
垂暮之年的柴作栋曾回忆父亲的那句肯定,让他觉得之前经历的种种磨难都很值得。
有风雨相伴的爱人、默默付出的亲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何尝不是最幸运的人?他的一生饱受波折,虽然黑暗不时地笼罩,但他时刻被生命中的阳光照亮。
未完待续
图|网络
文|兴隆山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