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清光绪六年
传承兰州老味道
-
03
-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 耳边回响着,五年前的誓约。 “兰兰......兰兰!”柴作栋再次确认一下,虽然他心里已经十分笃定。 “我是,我是兰兰。你是五年前的那个大哥哥?”兰兰又惊又喜,不可思议的问。 “我遵守了五年之约,三年前,我去找过你,可是你们已经搬走了。”柴作栋有点激动,他找了兰兰三年,从未间断。 兰兰眼神中有一缕悲伤:“是,前几年村子里出瘟疫,很多村民都搬走了,我爹也不幸......后来我就一个人离开了村子,学了门做面的手艺,饿不着自己。”兰兰笑笑,眼中满是坚强。 “你呢?”兰兰问。 柴作栋将他三年的经历娓娓道来,从做学徒到开烧饼店再到现在遇困难,兰兰听了很是钦佩。 “你刚好会做面,那做糕点也不会手生,能过来帮我吗?”望着他期待的眼神,“好!”兰兰爽朗的笑起来。 “你一定可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兰兰鼓励他。 “是啊,三年前我一无所有,食不果腹,今日的境遇还能比那时更差吗?”白手起家的烧饼店,不能这样前功尽弃。 兰兰很聪明,对于糕点制作也是一点即通,两人合作烧饼铺的生意也有了起色。柴作栋意识到,如果墨守成规专注于烧饼店,必然重蹈覆辙,必须要与之区别才能在业界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金城属于内陆城市,很少见到海,更不用说尝海味,也只有达官显贵能吃到鱼米河蟹。柴作栋发现了商机,承诺要让大家都吃到海味。便在烧饼铺上架了海菜售卖,起初只想试试,没想海菜深受大家的喜爱,供不应求。 两年的时间,柴作栋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根基也是渐渐稳固。烧饼铺成为了名震十里的老商号。几年的走南闯北,柴作栋还结交了五湖四海的众多朋友。 这年,大清光绪六年,发生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柴作栋又买下黄家园南口烧饼铺对面两间门面,办起了海菜铺。柴作栋身处商界,但他略通文墨,很有儒雅风范,便为自己的店铺取名“致兰斋”。其寓意一南方海味、经典糕点奉献给兰州,其寓意二致以兰兰,为她能默默陪伴在身边不离不弃。 第二件事就是柴作栋和兰兰最终于修成正果,守得云开见月明。 婚嫁很简单,没有凤冠霞披,没有十里红妆,也没有迎婚送亲的八抬大轿。一张红案,一对龙凤花烛,两杯醉人的桃花酿,当然必不可少的是两人亲手制作的糕点,婚礼简单而温馨。 但凡成功的背后都是孜孜不倦的拼搏和不骄不躁的坚忍。也许在别人看来,致兰斋仅仅是家糕点铺,但在柴作栋看来致兰斋是他的心血,是一段传承的开始。 身处商界已久,柴作栋形成了敏锐的“嗅觉”。他渐渐发现时间一久,致兰斋的糕点口味已经满足不了大众,顾客渐渐失去了新鲜感,生意也不像曾经门庭若市。致兰斋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但柴作栋自身的技艺受限,研发许久,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如果不在变革中创新,留给我们的只有淘汰。柴作栋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吩咐兰兰在家照顾好生意,柴作栋收拾行囊去京城“求取真经”。 京城苏醒的似乎更早一些,沉寂的大栅栏很快就被来往仓促的商队、沿街叫卖的小贩所占领,京城的真容渐渐显现,车水马龙,繁华而热闹。 京城的糕点铺随处可见。盘桓整日,柴作栋买了街市里所有的糕点铺的糕点,细数五六十种慢慢品尝,其中京式、苏式、广式、川式糕点占主流,中和西北人的口味,柴作栋选择京式糕点为突破口,第二天便来到了这家老字号——品奉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