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武夷读石|破解摩崖石刻里的文化密码

上海旅游 2016-09-20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据说,这里的摩崖石刻竟有500余处之多。这是其他自然风景区不能比拟的。自古以来,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逐渐形成一条超越时空的文化长廊。放逐尘嚣,回归恬静,这个秋日,让我们细品属于武夷山的石之密语。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从东晋到民国的1700多年间,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被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景所吸引,代代相继在山中游览隐居、著述授徒、陶冶性情,在九曲溪两岸题刻不辍,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历代摩崖石刻400多处,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九曲溪沿岸以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镶嵌于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之间。
摩崖石刻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国,涵盖了诗、词、歌、赋、游记等体裁,汇集了篆、隶、楷、行、草书等字体,堪称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一方方描红的摩崖石刻,犹如山水画卷的闲章钤印,赋予武夷山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和灵魂。

大师手笔 包罗万象
摩崖石刻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图腾、山水、茶道、理学、佛教、道教、民俗、旅游、历史、书院、帝王、生态、养生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摩崖石刻的篇幅和格局也是各有千秋,既有数里可见的擘窠巨刻,也有字小如拇的精雕细描;既有洋洋千言的长篇纪文,也有画龙点睛的一字之题。
历史上很多文化大家和名人都在武夷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如朱熹、柳永、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等。武夷山最早的摩崖石刻出自东晋文学家郭璞之手,这块谶石刻辞在后世不幸陨落水中,其诗载于《武夷山志》。
宋代鸿儒、理学大师朱熹在武夷山生活、授徒、著述长达40余年,一生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他修建武夷精舍,云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招徕众多的知名学者,相继在九曲溪的两岸构建书堂、学馆、山房,令武夷山一时间盛名远播,成为华夏的文化名山。
他的著作《九曲棹歌》共有10首棹歌,全部镌刻于九曲溪两岸岩壁。他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哲学感悟,融入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中。
经800余年的风吹日晒,至今尚存一曲、二曲、四曲、五曲、六曲、八曲共6方,分别刻于一曲水光石,二曲勒马岩、四曲题诗岩、五曲晚对峰、六曲响声岩、八曲上水狮岩。

千年历史 重获新生
武夷山景区属于丹霞地貌,摩崖石刻所在岩体受环境影响自然风化严重,石刻容易受到破坏,景区每三至四年需对摩崖石刻进行全面修复。自2015年底开始至今,已完成新一轮摩崖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景区还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对所有摩崖石刻进行GPS定位,微距扫描,建立摩崖石刻信息保护系统,确定每一方摩崖石刻的具体位置,将摩崖石刻原貌采集下来,以数字模型形式永久保存。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诗词和楹联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们蕴涵着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的诸多景观中极为罕见。
每一处石刻的背后都有着各自精彩的故事,是人们研究历史以及武夷文化的珍贵资料,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_韩岚 图_程益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出自上海旅游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