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缙云仙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人文荟萃、古迹满目,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
缙云仙都,
曾停留天上神仙飘逸的身影。
据记载,大唐天宝七年的一天,缙云山中突现五彩祥云,又闻鸾鹤飞舞,仙乐响亮,祥云中传来“山呼万岁”的声音,一会儿就群山呼应,经久不散,隐约间有仙人穿梭出现。唐玄宗李隆基闻奏感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遂亲书“仙都”二字,仙都由此得名。
by 泼皮牛二
缙云仙都,
曾遍布世外高人求仙的足迹。
道教典籍称仙都为玄都祈仙洞天,属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东晋以来,求仙访道的高人纷纷来到仙都,先后有葛玄、葛洪、杜光庭等数十位道教名师在仙都辟谷养气,修身传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天台宗六祖智威禅师、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都出自仙都。
缙云仙都,
曾打动文豪墨客飞扬的心灵。
谢灵运、王羲之、李白、白居易、沈括、朱熹、徐霞客、汤显祖、袁枚、郭沫若、潘天寿、沙孟海等文豪巨匠,都曾在仙都留下飘逸的足迹和不朽的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到仙都,便写就了千古名句:“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沉默的剑心
缙云仙都,
曾吸引影视导演寻觅的目光。
神奇的山水,变幻的风光,厚重的人文,让大导演们对仙都情有独钟。
《阿诗玛》、《笑傲江湖》、《天龙八部》、《色戒》、《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古剑奇谭》、《花千骨》、《道士下山》等400多部影视作品在仙都取景拍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赞叹:“仙都是一个美丽的天然摄影棚。”
早在夏商周时期,当地百姓就将鼎湖峰作为始祖轩辕黄帝祭拜。春秋战国时期,仙都与黄山、庐山并列为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三天子都。
@潘淑蕊
从东晋开始,每年清明举办民祭活动已颇为盛行。位于仙都鼎湖峰苍龙峡口的“黄帝祠宇”,是江南百姓祭祀黄帝的唯一场所。其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的缙云堂,是江南人民祭祀黄帝的最早建筑物。
△《龙腾昂首祭黄帝》朱牧
地方政府公祭始于盛唐,相传九九重阳节是轩辕黄帝驭龙升天的日子,也是江南一带地方政府公祭黄帝的日子。唐天宝七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把民间的联合族祭上升为政府祭祀,祭祀黄帝“北陵南祠”的格局开始形成。
宋代,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仙都祭祀黄帝,并投放金龙玉简。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下诏,赐改“黄帝祠宇”为“玉虚宫”,缙云黄帝文化通过道教的传播,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成为我国南方黄帝文化最丰富、最有影响的地方。
如今的缙云,一步一山水,一步一风情,处处皆是景。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更是让缙云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黄帝文化、婺剧文化、石头文化等区域人文特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围绕“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的品牌,缙云还挖掘整理出包括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乡村祭祀文化,以道教文化、中药材为代表的乡村养生文化,以河阳古民居、九进厅为代表的乡村建筑文化,以桃花岭、括苍古道为代表的乡村古道文化,以缙云烧饼、缙云土面为代表的乡村美食文化,以石窟、石桥、石房为代表的乡村石头文化,以缙云婺剧、缙云剪纸为代表的乡村艺术文化,以献山庙会、叠罗汉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等等。
这一系列历史人文,时间上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缙云人的血液里;空间上遍布1503平方千米,与缙云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