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姹紫嫣红迎春日,踏青赏花来西潭

安徽旅游 2018-03-26

每年的三月末四月初,白羊座的油菜花便在春风的吹拂下拥有了生命,有的在路边汇成花溪,有的在山间聚成花湖,有的顺着公路蜿蜒成花河,有的占领一片田地成为花海。


3月25日,“多彩东黄山·魅力新西潭”谭家桥镇踏青赏花节在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的西潭古村开幕。



金色的油菜花海吸引着游人驻足流连、争相拍照;花海中布置的五星红旗图案,成为一个鲜明独特的地标,中心巨大的红五角星摄影观景台,更是摄影爱好者们的绝佳摄影点。



生动形象的卡通稻草人站立在花海边,不断吸引着可爱的孩子们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拍照。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个个灿烂的笑颜,记录下欢乐的瞬间。

 

活动的第二现场,西潭古村落内,明清时期的古庙,500岁高龄的红豆杉,门边爬满花枝的最美小院……历经岁月的独特魅力也在静静等待着游人们的发现。




谭家桥镇东黄山村原名西文村,历史悠久,村落文化渊源悠长,民俗民风纯朴,汪公庙、江家祠堂、尼姑庵、关公庙等民居及亭、台、楼阁等众多的人文建筑,排列整齐的青石板条石铺就的村道及饶村北而行的千年古官道箬岭古道组成了古老的东黄山村珍贵的人文景观。

 

红庙(三圣殿)



“三圣殿”,当地人称“红庙”,因正门两侧墙面历经数百年而未褪色的朱砂红而得名,“三圣殿”之名来自于门洞之上篆刻的清晰匾额。根据一些学者考证,“红庙”是明朝时期的建筑,残存的黄色印记,是当地群众为了在文革期间保全古建筑而覆盖的黄泥清理之后留下的。根据考证,该庙供奉的是“刘、关、张”三圣,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关帝庙”。


汪氏分祠


摄影:王斌

该祠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汪氏族人纪念人文始祖“汪华”而立,西潭全村原建有5座,历经沧桑岁月目前只余2座存世,另一座名承恩祠。汪氏一族是整族由外地迁入,据汪公庙碑文记载,为唐永贞元年(805)前后,汪氏六十八世祖慧绍公由新安迁入,该村文雅组的江姓最早也是从旌德江村迁居西潭,并在此繁衍生息多年后迁至文雅。目前,该祠内藏大事年纪的青石原碑2块,中堂挂像1幅及“叠荷恩荣”官府赐匾1块。相传大灾年间,汪氏族人为官府捐款赈灾,官府奖赏所赐,蕴含“汪氏一族恩荣如同连片荷叶般繁盛不衰、世代延绵不绝”之意。


“汪华”简介

汪华(586年-649年)被誉为“徽文化始祖”,字国辅,又字英发,绩溪县瀛州汪村人(隋唐时属歙县)。隋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汪华顺应民心,高举义旗,发动兵变占据歙州(新安郡),并连克宣、杭、睦、婺、饶数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位于谭家桥镇东黄山村箬岭的古道,连接太平县和安庆府,即为汪华征发兵、民修建,供行军打仗和粮辎运送,故又称隋唐古道。


汪华为政宽宏,政清人和,颁布一系列利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皖、浙、赣三省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一派平和景象。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汪华又审时度势,于公元621年奏表归唐,使一方百姓免除战乱之苦。


汪华思想的核心是“忠君爱民”,得到一方水土百姓的爱戴,死后被尊为地方的保护神,行祠社屋遍布,庙宇祭祀不断,不仅徽州的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公庙,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六州百姓都有祭祀汪华的民俗,形成丰富多彩的祭祀文化和庙会文化。


汪公庙(遗址)


摄影:王斌

东黄山村中原有汪公庙两座,一座位于箬岭古道上,一座位于西潭中心村,如今都已湮灭于历史长河。村中汪公庙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按当时金銮殿缩小比例建造,共有三进,供奉汪公菩萨(汪华)及九相公像,前后有风水塘。该庙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如今原址上只能见到原汪公庙围墙旧址和汪公庙原立之“永庆神会碑记”,通过碑文,我们依稀能感受到,八方来会、共祭汪公的那一份繁华和虔诚。

 

革命斗争遗址


摄影:王斌

谭家桥镇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不仅埋藏着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和万千牺牲战士的遗骨,在西潭的村庄内也存留有一些革命斗争的遗址。


摄影:王斌

摄影:王斌

在百年的红豆杉树旁,两幢古建筑的外墙上,分别遗留有“有饭吃有衣穿打土豪分田地”和“兄弟们武装起来去杀鬼子”的抗日标语,根据村中80多岁的老人回忆,这都是当时方志敏同志率领的革命队伍所留。斑驳的砖墙上依然清晰可见革命者和敌人战斗,留下的枪眼弹孔,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没有选择用水泥石灰重新粉刷外墙,而是用黄土轻轻加以遮盖,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战斗遗迹。

  

古道(街)


摄影:王斌

摄影:王斌

这条古街长500米,穿村而过,路面铺有青石板和麻石条,古时连接谭家桥镇古街“蚂蚁街”,是太平往返旌德的黄金要道。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该古街的前后出入口,有“上马口”、“下马口”之说,意思是指骑马代步的行人穿行此街时,要下马步行不得策马奔驰,由此可见古时该村的人口繁盛和讲究规矩。


古井


摄影:王斌

村中的这口古井,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即使在大旱之年,古井也从不干涸,多少年来犹如甘露滋养全村老幼,是全村世世代代的生命之水。西潭古村落历经千年的历史,“古井不波”见证了村庄世代的繁衍生息,世事的沧桑变迁,俯身井口仿佛能够听见历史的回声,诉说着那些感人的故事。


推荐阅读

星空(安徽珍藏版)

徽州春意浓(高清超美组图)

千万评论精选| 提升旅行幸福感的必备好物

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漫山遍野的灼灼芳华

安徽春季赏花最强汇总

春风十里,不如景中有你(女神节旅拍最强攻略)




文章出自安徽旅游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