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元宵吃汤圆||阖家聚团圆

广西旅游微TV 2018-03-02

除夕夜的炮仗声还在耳边回响,转眼,春节就要过去了,元宵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者灯节,自古以来,元宵与春节相接,人们喜欢在元宵点灯,久而久之也成为了一个传统的习俗,只是每个朝代都有些许的差异。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盘点元宵节的来历、都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从古代就世代相传下来的,元宵的做法丰富多彩,也因馅料的不同,口味也不一样。人们常常通过吃元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渴望团圆的意思。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猜灯谜

每逢正月十五,人们的家门口纷纷张灯结彩,燃放焰火,后来又有人将灯谜写在纸上,将纸条放入灯笼之中供人们欣赏猜灯谜,增加节日气氛,因为灯谜的知识涉及面颇广,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做舞龙灯或者龙舞,龙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中华民族自古称为龙的传人,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送孩儿灯

也叫“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

踩高跷

踩高跷是流行于民间群众性的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舞狮子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所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乡感情。

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

正月十五吃汤圆,梦想之月为你圆!


图片:网络

编辑:Even



 合作请联系邮箱:
3158550856@qq.com


文章出自广西旅游微TV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