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主十
导语随着乡村逐渐向城镇化靠拢,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明确的提出,到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加速农业地产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农村将成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小村镇,现代农民和休闲度假高端消费人群,对住宅的需求也将会迅速增加。宋卫平的绿城小镇已率先走在了前列,也促使那些正在进入农业的巨头们加快了步伐。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认定32个省市自治区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紧接着在月底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并非城镇化建设中一般意义上的小镇,而是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与建制镇,工业开发区、旅游区功能定位不同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各大房企也开始扎堆抢滩特色小镇建设,而产业形态有很多种,如以科技为主,可以打造科技特色小镇;以农业为主,则可以建设农业特色小镇;以会议经济为主,可打造专业会展中心的特色小镇。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绿城小镇,则是由号称国内最有情怀的房企掌门人绿城集团宋卫平打造的,而他则选择了以农业为特色打造小镇。
1、通常是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周边,且距离城市中心30-50公里,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周边。
2、不仅仅只是地产开发,而还要把支撑小镇的基础产业包含进去。
3、创新模式,基础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可以为返乡创业的人提供产权保障,能有效的抑制人口流出。
4、在建筑规划中,80%的是住宅,20%的是配套设施,包括医疗、教育、餐饮、娱乐和文化等。
1、老龄化背景下的“银发经济”
世界银行相关数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主要城市紧张的交通状况,污浊的空气,并不适合养老。而周边小镇和乡村显然成为养老的理想之地。
2、大城市承载力日益受到挑战
2016年,北京五区公布人口上限,这标志着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数量已经开始逼近人口上限。大城市病频现,即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症状”。由于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寻求新发展。
另外,环境污染也愈加严峻,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不仅仅是雾霾,大城市病还体现在户籍歧视,入学难等方面,城市的承载力已经遭遇空前挑战。很多城市中产阶层渴望在城市的周边有自己的一块地或者农庄,可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田园生活。
3、快节奏的人们对“慢生活”需求增加
一些二线城市周边的别墅,虽然价格不菲,但生意十分火爆。这正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厌倦和慢生活的向往。特色小镇正好能迎合这一需求。
4、地理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需要
随着城市的日渐拥挤,承载力日趋紧张,城市一些特色产业向周边转移成为大势所趋。未来,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大城市周边,形成若干具有产业特色,呈卫星状环绕城市周边的地理形态。这样,既可以将一些产业分离出去,发展周边经济,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其离城数十公里的距离又可以使得其可以共享城市的教育、科技等资源和发展红利,实现协调发展。
5、农民回流与产业空白的矛盾
与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同时出现的是,大量农民工回流,由此也形成了就业压力。如拥有800万务工人口的重庆,目前保持稳定回流态势,市内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市外近100万人。大量的回流人口客观上也增加了对产业的需求。因而凸显了特色小镇的必要性。
6、城市产业转移的需求
在中心城区整个商业地产价格依然攀升的大背景之下,产业转移就成为大势所趋。越来越高涨的租金和房价使得企业不堪重负,因此,向城市周边房租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需求。而特色小镇因为其离城市较近的距离,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理所应当地成为产业转移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比如,嘉兴市规划创建的南湖基金小镇,就是准备承接上海金融服务业转移的业务。
产业转移的红利,特色小镇所依托的城市母体,通常都有较强的特色产业基础。比如杭州的电商、丝绸,无锡的电动车、轻纺等产业;上海有金融、国际贸易;深圳的电子等,都是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一旦承接了这些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站在城市产业集聚区甚至整个周边城市群、经济带的“巨人的肩膀上”。这无疑将推动特色小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供求分离,这种分离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上的。特色小镇所催生的农业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色小镇建成之后,必将涌入至少数万人口,这些人口一方面来源于城市,一方面,来自于周边农民的城镇化,人口的集中化必然产生对于农业的需求。
其次,特色小城镇离城市距离更近,农产品配套半径小,资讯较农村更发达,因此便于把握城市居民需求,可以更好地服务城市母体对农业的相关需求。民以食为天,农业所提供的食品是人们每日必需品。
因此培育特色小镇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农业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
1、可以在满足农业需求中扮演多重角色
特色小镇几十公里外的城市母体孕育着巨大的农业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特色小镇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和城市经济牢牢焊接在一起。比如,农业生产基地管理者的角色,物流配送起点的角色,订单农业执行者的角色,乡村旅游度假中心的角色。
2、或可成为生鲜电商的“后院”
近些年,生鲜电商获得了长足发展,其最大特点在于打破了农业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状况。特色小镇可以作为生鲜电商的“后院”,尽管目前多数生鲜电商实际上还是通过一级批发市场来采购,但依托特色小镇的周边,可以增加产地直供在整个商品供给中的比例。
比如,可以在特色小镇周边种植时令的花果、蔬菜,经由生鲜电商供给给城市消费者。
3、农业本身可以作为产业特色
特色小镇依托城市母体,通常拥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实际上,农业也完全可以成为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在一些农业资源禀赋良好,或者周边本身就有地理标志性产业的地区。可以开发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体,打造大特产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
4、打造多层次农业需求
城市对于农业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特色小镇可以通过打造农业多层次产业体系,满足城市对于农业 的多层次需求,打造农业服务“综合体”。比如,针对养老需求,特色小镇可以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还可以建立养老社区。
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城乡分割,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的策源地和发起地都在城市,特色小镇建设将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抓手之一。因此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一些经济带的城市周边,建设和培育特色小镇的机会将更多,更有可能分到这块“大蛋糕”。无论是作为农业领域的社会资本去分羹,还是社会资本通过农业产业去涉足,特色小镇无疑将是一块众人垂涎的大蛋糕。
本文参考网络,由农场主+整理。
文章投稿/转载/自媒体合作请联系微信:18186233709
业务咨询/商业合作请联系微信:tudouge19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