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的八流商业培训,梳着油头的知名讲师一到台上,就要告诉老板们,当今中国谁的钱最好赚,其中肯定少不了小孩、孕妇和老人三大主力。似乎不论企业禀赋如何,只要瞄准目标市场,借着人口老龄化的大势,便可予取予求。就像一些旅游企业打着“银发旅行团”的旗帜就想大吃四方,未免过于想当然尔。
银发旅游,一块发光的金蛋糕
称老年人旅游为金蛋糕,确不为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约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5%。据权威媒体测算,2015年老年人出门旅游共8.24亿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达4次,较全国人均水平超出三分之一。
中国老龄旅游产业促进委员会联合同程旅游发布了《中国中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16》,报告显示,在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等都具备的情况下,81.2%的中老年受访者愿意去旅游。
国内一家知名旅行社透露,近年来的带团数据显示老年人参团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已经超过65%。老年人不仅“有钱有闲”,对时间还不甚敏感,正好可以平衡旅行社淡旺季的巨大落差。
2
乱象丛生,老年旅游变烫手山芋
然而如今,老年人旅游现状却已引起多方不满,逐渐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一些旅企干脆选择退出。
近年来,老年旅游市场始终以低价为主要卖点。“低价”乱象在老年团上尤为明显。旅行社认为,老年人对价格严苛,对品质看得较淡,为此一味压缩成本,打起价格战。
在利润压力之下,赶行程、加自费、缺诚信等乱象一同涌现。此外,途中医疗难以保障,高龄老人投保难等客观问题始终存在。上海老年学学会曾公布一项调查,线上接受访问的老人中,有近三成认为现在旅游甚至不能享受基本的人格尊严。
旅行社饱受批评的同时,同样一肚子怨气:就连带银发团进景区,都因为老年人消费能力弱,只能拿到更少的返点。还不必说要为老年人健康承担风险。
总而言之,老年旅客觉得“花钱买罪受”,旅行社则认为“赔本还请了个爹一路供着”。
3
“劣币逐良币”,行业规范效果存疑
有评论指出,不健康发展的老年人旅游,正在变成一个由高风险、低收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市场。
今年9月,国家旅游局《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正式实施,对旅游景点、活动安排、交通工具、购物安排等老年人旅游的多个环节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节奏舒缓”、保障设施要完善、“包机、包船、旅游专列和100人以上的老年旅游团应配备随团医生服务”。
但已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属于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性。其实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规范性文件,它并不能触及当今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根本问题。
4
先入为主!银发旅游并非天然廉价
无需否认的是,问题的确出在供给一端。
据2013年著名行业分析机构艾玛迪斯(Amadeus)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趋势之一是“杠铃”现象,也就是高端和低端旅游市场呈现杠铃式增长。高端旅游消费者追求“特权”、“特色”;低端则看重“便利”、“便宜”。
然而唯有在老年游客身上,高端与低端以奇特的方式融合。刚刚在廉价团里带着榨菜游台湾的李大爷,可能回家参加另一场养生之旅,讲座当场就花五千元购买了一套保健品。
没有道理给老年人旅游天然打上廉价的标签,而忽略了其实市场和消费习惯从来是双向养成。类似的误解还包括将老年人单一类型化,实则不同爱好、不同层级,所需的旅游产品也不尽相同。
相比于观光时的精打细算,老年人在“大健康”范畴内,却表现出高出许多的消费力。银发旅游显然不应仅限于观光,而应用更丰富的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的附加值打动老年人,紧抓银发一族的痛点。
5
换汤不换药?老人尤需新产品
就在大家竞相讨论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的今天,老年旅游产品不应停留在供给端的缝缝补补,而该是真正的转型升级。
纵观当代中国的奇异商业史,旁门左道往往成为“创新”的先锋。就像如今,兜售昂贵保健的商家仍然活跃各个城市的大小社区,用“养生旅游+讲座”的形式,投老年人之所想所好,大行其道,赚得盆满钵满。
其行可耻,其法可效。
旅游作为综合性行业,具备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不同层面诉求的天然优势,民宿疗养、养生旅游、原生态农产品、健康知识游学等等,足以构建一个专属于老年人的特色“旅游+大消费+大健康”产品生态圈,进一步挖掘老年人的旅游消费潜力。待转型的老年人旅游,正在考验旅游企业创新创意和跨界融合的全方位能力。躺着也想赚,恐怕永远也没有机会实现。
江小旅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