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发布了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安徽共计52个传统村落入选上榜。
传统村落传承着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建议您 收藏 这份情怀,安徽这些传统村落正静静地等您来探访。
村落简介:
蜀源村地处潜口镇的东北部,东接中国牌坊群之乡--棠樾,南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模,西与“非遗传承地”---潜口相攘,北依“天上街市”灵山。距区政府所在地岩寺11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屯溪2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呈,灵潜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
村落属性:行政村
所在地:徽州区潜口镇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孝徵祠,始建于明;
思恕堂,始建于清;
德本堂,始建于明清;
耕莘堂,始建于明;
方来度宅,始建于清;
鲍传义鲍和平(宅),始建于清
鲍复年宅,始建于清;
鲍家华宅始建于清;
鲍玉允鲍家勤(宅)始建于清;
鲍和桂宅始建于清;
鲍巨生宅始建于清;
鲍正星宅始建于清;
鲍灶斌宅始建于清;
凌道一宅始建于清;
长庆大社始建于清;
善庆堂,始建于清。
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1处
历史建筑:
市级认定:17处
县级认定:17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板凳龙
村落简介:
竦塘村坐落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西面,合铜黄高速穿村而过,本村背倚金竺山,《新安志》所陈“歙县第二名山”,登山而上,可瞰黄山市所在地屯溪区的大半个面貌及黄山天都峰,可见山之雄伟。竦塘村系西溪南镇最大也是目前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辖32个村民组,人口约4000。其村域自西溪南西面之仁尼寺始,向西延伸,直至金竺山麓之葆村。现在的竦塘村,解放前后尚称竦塘尾,盖其末端也。旧时有“十里长街”之盛,其遗迹、风俗、旧事甚多,今就见闻所及,摭拾于后。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西溪南镇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吴世刚宅:始建于清
吴又兰宅:始建于清
汪德清宅:始建于清
怀仁堂:始建于清
竦塘药材铺:始建于清
汪有如宅:始建于清
八角亭:始建于清
状元桥:始建于清
永福亭:始建于清
汪小季宅:始建于清
汪氏节孝坊:始建于清
怀德堂:始建于清
映曰草堂:始建于清
叶紫霞宅:始建于清
叶宗乐宅:始建于清
杨永善宅:始建于清
金利仂宅:始建于清
吴金辉宅:始建于清
郑荣庆宅:始建于清
朱来顺宅:始建于清
朱庆荣宅:始建于清
历史建筑:
县级:21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黄梅戏
省级:打食桃
村落简介:
白杨村四面环山,形似盆地,青山绿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古有十八村和十八姓之传说。三条水系贯穿整个村落。每个自然村落都有石板路连接。一条古商道北接绩溪县,南通北岸、深渡镇。高山看白杨形似半月形。全村有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1870户4800余人。要中古民居90余幢。传统建筑群有大巷头古民居群、竹林村以向阳院为中心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建筑群都有砖、木、石“三雕”。三雕的文化内涵有梅兰竹菊,有戏曲表演如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有奇山圣水等。这些古民居气势恢宏,造型威严,设计独特,结构巧妙,工艺精湛,令人神往。全村80%以上为徽派建筑。
村落属性:行政村
所在地:歙县北岸镇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程氏宗祠,始建于清代;
德裕堂,始建于清代;
洪金花宅,始建于清代;
潘行建等宅,始建于清代;
历史建筑:
县级:92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舞龙灯、竹编工艺、三雕(砖 雕、木雕、石雕)工艺
村落简介:
杞梓里镇依山面水,神秘的北纬30度线顺着河流横贯全村。位于歙县东北,距县城33公里,处于徽州至杭州的公路线北侧,与中岭脚、五春、齐武等村庄界邻。交通便捷,是从浙江方向进入昱岭关后的古徽州第一镇,在浙皖两地经济、贸易往来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著名理财家、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的故里。
村落属性:行政村
所在地:歙县杞梓里镇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王茂荫故居,始建于清;
回龙庙,始建于隋唐;
植三亭,无年代资料;
乐哉亭,无年代资料;
福宁堂,始建于明代中叶;
崇德堂,始建于明初;
峻德堂,始建于明代;
三多堂,始建于清末;
敦厚堂,始建于清代中叶;
明义堂,始建于清末;
槐荫堂,始建于清末;
济美堂,始建于清末;
致立堂,始建于明末清初;
非遗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徽州民歌
省级:麻痘灯
县级:无
村落简介:
杞梓里镇苏村村,始建于唐代,鼎盛于明、清。该村位于歙县南乡,距县城30公里,距杞梓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036人,17个村民小组。徽杭公路、徽杭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现在苏村村境内仍幸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较多,苏村村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敦本堂、爱敬堂、程氏宗祠、徽杭古道、全长80余米的砥澜桥、入村水口亭等徽派典型建筑,其中。敦本堂、爱敬堂为市保单位。充分体现古村落“古”的风貌。苏村村四面环山、竹木葱茏,小溪穿村而过,村内多水塘、水井,古民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30多幢,人文景观优美。村庄呈梭子型形态隐映于山水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恰如其分的融洽。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杞梓里镇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敦本堂,始建于宋朝;
爱敬堂:始建于明初
春和书院:始建于明朝
燕翼堂:始建于清朝
孝友堂:始建于清朝
方和平宅:始建于清朝
方六顺宅:始建于清朝
方常本宅:始建于清朝
方应平宅:始建于清朝
方玉结宅:始建于清朝
东川照墙:始建于清朝
程翠萍宅:始建于清朝
方培松宅:始建于清朝
方灶生老宅:始建于清朝
方庆余宅:始建于清朝
邓长月宅:始建于清朝
方玉宅:始建于清朝
方观伙宅:始建于清朝
方绍传宅:始建于清朝
非遗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徽州民歌
村落简介:
安徽省歙县杞梓里镇滩培村,位于歙县南部,距离歙县县城50公里,村落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为150余人。该村落交通不便利,2010年才打通与乡村公路连接的机耕路。
村落建筑为徽派建筑,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该村落始建于明朝,古民居现存20幢。该村族谱记载,方氏7世祖因逃难来此定居,村落设计乌龟造型,风水龟,汉族民间信俗之一。在汉族传统文化中龟是长寿的象征,风水学上有四灵祥瑞龙、凤、麒、龟之称。由于龟背的形态像太极和洛书河图,故此在风水上将其做化煞、添寿、纳福之用。
村落属性:自然村、行政村
所在地:歙县杞梓里镇
始建年代:明代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尚书堂,始建于清朝;
怡德堂,始建于明朝;
有义堂,始建于清朝;
忠间堂,始建于明朝;
里间堂,始建于民国初;
村落简介:
萌坑常住人口200多人,这个小村落以凌姓为主,相传凌姓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在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在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萌坑凌氏的先祖,一路向南,行至萌坑,坐在三棵千年古松下梦见子孙后代代代出状元,醒来决定定居此地。欢迎关注安徽旅游微信公众号。事实上村里的孩子们也特别有出息,自从恢复高考后,这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出了五位博士、四位硕士和一批大学生三棵千年古松象三位雄壮的哨兵挡在村前,威严地保护着古村落的安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就是徽州最后的乡村,也是徽州墙头壁画古村落——萌坑。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霞坑镇
始建年代:明代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徽派民居,始建于清朝;
华玉堂,始建于清朝;
徽派民居,始建于清朝;
徽派民居,始建于清朝;
凌氏宗祠,始建于清朝;
徽派民居,始建于清朝;
关帝庙,始建于清
承德堂,始建于清朝;
亦政亭,始建于清朝;
永晖堂,始建于清朝;
明德堂,始建于清朝;
徽派民居凌至墅老房,建于民国时期;
裕厚堂,始建于清朝;
明伦堂,始建于清朝;
具善堂,始建于清朝。
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25处
历史建筑:
县级:48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墙头壁画 观音豆腐观音豆腐制作工艺
所获称号:
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村落简介:
祝筒坦村,又名竹筒坦村,是一座具有典型徽派民居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的小村落。据村落村史记载: 初在清朝光绪年间,一张姓猎户因狩猎被一梅花仙鹿引至此地,仙鹿鹿茸发出一道红光,但瞬间后便化作一团仙雾升空,猎者回村诉说着这一好兆头,就由族长陆续带领全族男女迁徙至此居住而形成村落,至今整个村落还一脉相承。高空鸟瞰图拍摄村落貌似“一条游动的鱼”状,吉祥意为“年年有余村”。村落内古民居错落有致,传统建筑至少占村庄建筑面积85%以上,且集中连片,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就有40余幢,民国后期的几间土楼更为皖南特色村落增添了几分姿色。清一色的马头墙鳞次栉比,建筑风格统一徽派、浑然一体。徽派门楣、徽派石鼓、古街巷、石板古道、三道古水池、木雕、水墨版画等厚重记载着昔日村落的辉煌。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岔口镇
始建年代:清代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徽派民居,始建于清代;
祠堂,始建于清代;
土楼类民居,始建于民国。
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皖南徽州火腿腌制技艺 手推石磨做豆腐
所获称号:
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村落简介:
庐山村地处徽州山区,具有浓郁的徽州乡土气息,建筑基本保留了徽派建筑的传统风貌,同时部分保留了土楼风貌。
传统徽派建筑多为家族式建造,由于空置和年久失修等原因,部分已成危房,需进一步加强修缮和管理。徽派建筑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岔口镇
始建年代:明代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怀德堂,始建于明清时期;
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故居, 始建于清朝;
清举人张五锦故居,始建于清;
余庆堂,始建于清朝;
1918年私立庐山国民小学创始人张源钊 故居,始建于清朝;
张承宝故居,始建于民国;
张源景老宅,始建于民国;
历史建筑:
市级:2处
县级:3处
非遗代表性项目:
省级:庐山村传统竹编技艺、江南竹画
村落简介:
古村落大多聚族而居,柔川古村也不例外。元初“至元”年间柔川的大族新安张氏(柔川的主要姓氏)始祖百八公,由满田迁至柔川,在柔川聚族而居,日渐昌盛,尤其是清朝至民国年间张氏人才辈出,为柔川创造力辉煌的历史,代表性的有清代进士张习孔、文学家编撰家张潮、近代革命音乐家张曙。现在柔川保存完好古建筑大多数是明末清初的古代徽派建筑。它们具有粉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前后天井、两进院三层楼、高大宽敞、其有名的当属张曙故居、张潮故居、以及“五、六”房等。
村落属性:自然村、行政村
所在地:歙县坑口乡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张曙故居,始建于明末;
敦理堂,始建于清代;
张氏四房老宅,始建于清代;
崇理堂,始建于清代;
勤业堂,始建于清代;
张恩鼎老宅,始建于清代;
白果厅,始建于清代;
承泽堂,始建于清代;
张潮老宅,始建于清代;
私塾学堂,始建于清代;
魁星楼,始建于清代;
观音亭,始建于清代;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1处
市级:1处
县级:12处
历史建筑:
县级:12处
所获称号:
市级古村落
村落简介:
上丰乡上丰村蕃村是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上丰花果山所在地。该村位于歙县北乡,森林覆盖率达81%。该村有700余年历史,有10座造型各异的古桥、古亭和古树环抱古村落,清澈蕃溪水穿村过户,流入新安江支流的丰源河。古村落山峦叠嶂,峰回路转,山上山下的徽派古民居错落有致。其中气势恢宏的鲍氏宗祠、鲍氏住宅群与古民居、古树、古井相得益彰,向人们诉说蕃村的古村落的徽州历史文化。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上丰乡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鲍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
鲍氏住宅群,始建于清乾隆;
许氏家庙,始建于明代;
慈孝里亭,始建于清乾隆;
福德堂土地庙,始建于清康熙;
许家社屋,始建于清乾隆;
高阳亭,始建于清乾隆;
许身山宅,始建于清代;
鲍跃平宅,始建于清代;
鲍帅国宅,始建于民国;
鲍利清宅,始建于清代;
鲍申化宅,始建于民国;
鲍坤瑞宅,始建于清代;
鲍彩新宅,始建于清代;
鲍和均宅,始建于清代;
饱满仙宅,始建于清代;
鲍利萍宅,始建于清代。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1处
县级:9处
历史建筑:
县级:9处
所获称号:
国家2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评定委员会)、特色文化之村(县政府)、旅游专业村(市政府)、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村落简介:
沧山源是国家级生态乡镇——昌溪乡政府所在地昌溪村的一个小个自然村。沧山源全村95%的住宅为民清所建的徽派建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之一。因村庄形状酷似燕窝形,故又名“燕窝山庄”。该村落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位于昌溪东北5里的山坡上,山脚到山顶的2.5公里道路全部为青石板铺就,世人称“千步云梯”,整条通村古道上有4个古亭(从山顶至山脚,依次排列是孝子亭、望溪亭、朱岗亭、如振亭),古亭不仅有故事,还可供路人避雨、歇息。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昌溪乡
始建年代:明代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昌溪沧山源众屋,始建于清;
吴道生宅,始建于民国;
吴最详众宅(老屋),始建于清;
吴洪济宅,始建于民国;
吴承仕故居,始建于清光绪;
吴吉祥老宅,始建于清;
吴明华老宅,始建于清;
吴吉刚老宅,始建于清;
张文芳旧宅,始建于清;
吴国梁旧宅,始建于清;
吴志文宅,始建于清;
吴文海宅,始建于清;
孝子亭,始建于清;
望溪亭,始建于清;
朱岗亭,始建于清;
如振亭,始建于民国。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1处
县级:20处
历史建筑:
市级:1处
县级:41处
非遗代i性项目:
市级:草龙扎、舞技艺、嬉花灯、猜灯谜、舞布狮、特色美食、砖木石三雕及竹编传统技艺。
所获称号:
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安徽省住建厅认定首批"省级传统古村落"保护单位
欢迎关注安徽旅游
村落简介:
歙县森村乡黄备村,古称桃源村。唐朝末年有个黄氏见这儿风水极好,景色美丽,遂建别墅栖居于此,名曰黄备,“备”取备乱以自保之意,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后张氏族人迁移至此,至明万历年间尤为鼎盛,现张为大姓。黄备人世代栖居于此,看中的是地势形胜,整个村东高西低,村中东面和南面的山上两条小溪夹流而下,村民沿溪流建筑住宅,小溪村中汇集自西部出村,形成天然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格局。溪上有石桥十余座,或平或拱,沿溪两岸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
村落属性:自然村
所在地:歙县森村乡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主要民族:汉族
传统建筑信息:
黄备张氏统祠,始建于明;
公园水口坝:始建于宋
桃园居耕德堂:始建于清
张佩淦等宅:始建于清
张景峰宅(下村):始建于清
崇德堂(张景宅):始建于清
德馨堂(张家鸿宅):始建于清
下马石(履坦):始建于明
方德堂(方云祥):始建于民国
下马石(桃源里):始建于明
张氏老宅:始建于明
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1处
历史建筑:
县级:1处
所获称号:
列入安徽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辑 : 大奥( 转载、勘误、投稿请联系微信号 ahed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