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耀勋 郑叶
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中国农村逐渐兴起。在随后的近40年间,陕西乡村旅游依托优良的生态、深厚的文化、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业态,备受国内外游客关注。
大水川景区
如今的陕西乡村旅游以“旅游+农业”为路径,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乡愁氛围营造为目标,以满足休闲度假为需求,坚持多元化推动、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了关中乡愁旅游带、秦岭美丽田园旅游带、陕北特色乡村旅游带,大力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和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和《2018陕西品质旅游发展报告》均显示: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游客规模大、发展成熟度高,位居全国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乡村旅游从零起步,逐渐发展成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标识、新高地、新形象和新示范。
从农民的自发行为到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产业发展新动能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城市居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双休日假期的施行,乡村环境、公共服务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我省乡村旅游从农民自发经营到村集体、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5):
2000年城镇年收入4200元,人均GDP3900元,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以农家乐为主,出现了一批以上王村、东韩村、赵家塬村、北郭村、龙头村等为代表的旅游村。
第二阶段(2006-2010):
2006年城镇年收入9000元,人均GDP11700元,乡村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具备了观光、体验元素,出现了以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高陵场畔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
袁家村
第三阶段(2011-2015):
2011年城镇年收入18000元,人均GDP33000元,陕西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深度体验、文化需求、品质消费特点展现,涌现出青木川、照金、茯茶镇、白鹿仓、尚特梅斯庄园等融合类、综合体类全产业链产品。
第四阶段(2016-至今):
2016年城镇年收入28000元,人均GDP50000元,陕西进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旅行方式升级为乡村度假、旅居、康养,华阴、柞水、石泉等全域旅游示范县,棣花书香小镇、终南山寨等特色小镇,朱家湾、巡检、平罗等美丽乡村,左右客、阳坡院子等乡村民宿度假类产品不断涌现。
六营泥塑村
2010-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30%和35.4%。2017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241.2万人次,占全省总接待游客量(5.23亿)的38.6%,旅游收入275.6亿元。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均高出全省旅游水平近15个百分点。
西咸北环线乡村旅游带
经过数年发展,陕西乡村旅游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从发展初期的“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转型,朝着乡村休闲、乡村度假的新阶段优化迭代升级。乡村旅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全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从粗放的自我经营到集约化的标准化管理,塑造了产业发展新标识
近十年间,适应乡村旅游旺盛的市场需求,原陕西省旅游发展委把发展乡村旅游做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抓手,逐步推进标准化管理模式,科学发挥乡村旅游综合拉动作用。
1
建立了“六抓”的产业推进体系
陕西乡村旅游以示范县建设、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旅游村镇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农家乐建设和乡村旅游扶贫“六级抓手”为统揽,统筹推进县域以下乡村旅游发展。
安康平利龙头旅游村
2
建立了乡村旅游标准化质量体系
陕西乡村旅游全面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制定了《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建设标准》《旅游特色名镇评定规范》《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陕西省农家乐服务等级划分标准》,同时,按照《旅游景区服务规范》发展了一批乡村民俗类景区。2015年6月,《旅游特色名镇评定规范》及《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成为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西乡村旅游质量建设迈上新台阶。
马咀村
3
建立了现代旅游管理模式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以1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典型示范,推动陕西重点旅游县和文化旅游名镇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拉动作用,通过打造一批旅游型特色小镇、休闲农业庄园和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袁家村、马嵬驿、茯茶镇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推广“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协会”以及“协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专业运作模式开发乡村旅游景区和民宿等项目。
茶园风光
4
建立了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每年投入150万元,支持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围绕旅游管理、民歌、农家乐经营等内容,对基层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者进行培训,累计培训超过10万人次;联合全国乡村旅游知名电商平台村游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宿、“互联网+乡村旅游”公益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万人次。每年组织近百名旅游扶贫重点村村主任,参加原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帮助一线人员拓宽思路,增长才干;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全域旅游、“两联一包”旅游扶贫等专题培训,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宣传营销提供了智力支撑。
从简单的自我规划到顶层一体化设计,构筑了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为适应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在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功能上“转型”,在产品和服务品质上“升级”,陕西非常重视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科学引领。
1
坚持政策保障,推动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陕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旅游条例》以及《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这些政策及法律文件都列出专门章节,支持并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汉中田园风情
2
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了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陕西省先后编制了《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陕西旅游名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及《汉唐帝陵周边乡村旅游规划》,指导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编制了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了《陕西省旅游扶贫“十三五”行动计划》。基本形成了省、市、县、村、农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的规划体系,为乡村旅游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青木川
3
坚持典型示范,引领了乡村旅游特色发展
陕西旅游系统总结了全省乡村旅游地特有的发展模式。如以乡村活化文化的关中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地——袁家村,开放型品质民俗文化体验地——马嵬驿,有山有水有故事——青木川,还原关中民俗生态的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周至水街,以及留坝县、商洛美丽乡村、大荔等陕西省乡村旅游典型模式。这些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地是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通过大力推广这些典型模式,示范引领陕西省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
白鹿仓
4
组织建设专家队伍,指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在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注重专业人才的指导作用,组建了以省社科院、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文理学院以及众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规划设计单位专家参与的智库团队。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每年设立10个旅游课题,深入研究旅游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高峰论坛,指导各旅游重点县举办全域旅游论坛,安排专家对各市县乡村旅游进行培训和指导。
从单一的自我形象到集群化的品牌体系,彰显了产业发展新形象
“十二五”末,陕西乡村旅游基本完成了规模的扩张和量的积累,并向质的提升转变,开始从乡村观光向休闲度假体验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品牌竞争转变。
西府老街
为更好地宣传和展示陕西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陕西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建设,提升陕西乡村旅游影响力和美誉度,为“文化陕西”品牌形象增色添彩,原省旅游局推出了陕西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
“十”,即十大乡村旅游带、十大乡村旅游线路;“百”,包括十大乡村旅游景区、十大旅游名镇、十大魅力乡村、十大旅游惠民村、十大休闲农业庄园、十大精品民宿、十大乡村旅游公路、十大乡村田园景观、十大乡村节庆、十大乡村文化体验、十大精品小吃、十大乡村旅游商品和十类乡村旅游商品;“千”,即1000个精品农家乐。
游客围观党家村舞狮子表演
陕西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的推出,为广大乡村旅游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丰富的乡村旅游精品,同时也是值得信赖的政府推荐品牌,使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更有质量和效率;在乡村旅游各类市场主体中进一步树立品牌化意识,促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为陕西旅游品牌体系注入新的内容,使陕西的旅游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多彩。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中,礼泉袁家村和柞水朱家湾村无疑是两个典型代表。
袁家村
礼泉袁家村地处陕西关中渭北,全村62户,286口人,是当地最小的村子。2007年起,袁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经过十年发展,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被称为“关中第一村”。引来了800多名创客,吸纳就业3000多人,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实现年游客接待量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
朱家湾
柞水朱家湾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近年来,朱家湾积极探索出了民宿经济“四个三”发展思路,构建起了以民宿产业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新格局。依托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以阳坡院子、花锦园高端民宿为代表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高端民宿,推动了乡村旅游进入全域布局、全域辐射的新阶段,促进了乡村观光旅游目的地向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型。
从农民的自我增收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形成了产业发展新示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201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原省旅游发展委立即行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加快全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
1
乡村旅游带动了产业兴旺
目前,陕西创建了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示范县平均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县GDP30%;打造了130个旅游特色名镇,旅游已经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了23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些示范村农民收入的20%来自旅游;开办了2万家农家乐,带动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24万人;运营了1000家特色民宿,乡村度假类产品进一步丰富;创建了12家国家4A级乡村民俗类景区,袁家村、马嵬驿、茯茶镇品牌知名度在全国叫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阳坡院子高端民宿
2
乡村旅游推动生态宜居
为推动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原省旅游发展委积极推广商洛和大荔美丽乡村发展经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加快完善旅游村镇水电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农村四好公路”,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解决乡村旅游交通体系“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乡村厕所革命和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三改一整”工程,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点附近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形成一大批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横山圁水圣境
3
乡村旅游保障治理有效
结合“三变”改革,推广“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及“公司+协会+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专业运作模式开发乡村旅游景区和民宿等项目,吸引各类创客投资运营乡村旅游,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治理现代化、规范化,以乡村旅游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创新,引领乡村治理模式改革。
西安市周至县水街沙沙河
4
乡村旅游促进乡风文明
坚持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地位,主打特色文化品牌。将乡风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合理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中,保护延续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状态,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以景观化视野规划和保护好乡村田园资源,延续好乡村生产生活状态,使田园、房舍和耕作成为协调的乡村景观。保护好乡村的传统风貌和生产生活状态,形成“一镇一景,一村一貌”。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效提振农民精神面貌。
凤翔县六营泥塑
5
乡村旅游提升生活富裕
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带动面广、造血功能强、科学可持续的优势,积极融入全省扶贫攻坚的大局,按照《陕西省旅游扶贫“十三五”行动计划》,大力实施“567”工程,即:全力推动“五变战略”——景区变扶贫基地、旅游项目变扶贫开发区、乡村旅游点变精准扶贫点、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贫困人口变经营老板;扎实推进“六个一批”——旅游示范县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景区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汉唐帝陵旅游带发展带动脱贫一批、旅游土特产生产销售带动脱贫一批;大力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推进扶贫村规划编制、推进扶贫村公共设施建设、培育贫困地区旅游品牌、强化市场推广营销、加快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实施“送教上门”。“十二五”期间带动20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旅游扶贫惠及贫困人口7.56万人。打造了梁家河、朱家湾、赤牛坬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陈仓区“旅游+生态+扶贫”模式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肯定,宁陕县、留坝县旅游扶贫模式受到了中宣部及文化和旅游部的肯定。
陕西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陕西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❶ 四季如初 领略关西魅力|日本关西地区观光推介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