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降温了!】科学御寒,远离“温暖危险”

江苏旅游培训 2018-11-08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邓小平亲自关心下,于1985年8月在南京建立的中国第一座抗战类纪念馆。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纪念馆和旅游目的地。



目前,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共展出5381张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用于拍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的摄像机和影像资料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0年被国家旅游委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历史的主题得到固化和升华,并将持续不断地向中国和世界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雕塑广场


广场上的这些雕塑是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曾荣获2007年中国最佳雕塑奖。第一座,就是远处最高的雕塑,名为“家破人亡”,塑造的是一位受难的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的情景。之后依次排列了十座铜制雕塑,名为“市民逃难”,每一座雕塑都是根据历史事实和幸存者证言创作而成的,再现了当年南京人民有家不能回、被迫逃难的情景。


请看迎面的主题雕塑,名为“冤魂的呐喊”,它被劈成了两块三角形棱块,右边的棱块上刻有呐喊浮雕,左上方是一只伸向苍天呐喊的手,预示着无数亡灵的喊冤与呐喊、挣扎与反抗。


场馆的整体造型是一艘“和平之舟”,寓意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它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是出自这位大师的手笔。



集会广场


广场上以灰色的脊背石铺地,营造了一个没有生命的空间。每年的国家公祭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远处黑色的墙叫灾难之墙,上面刻有中、德、韩、西班牙等国家文字的“遇难者300000”。灾难之墙的左侧是一个十字架形的标志碑,标志碑上刻有南京大屠杀的起止时间,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广场中间的大鼎就是国家公祭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为三足圆形铜鼎。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代表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公祭鼎上铸有160字的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我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灾难之墙的右侧是一个寓意为“倒下的300000”的抽象雕塑,它是由三根黑色的三棱柱和五个褐红色的圆圈组成的三十万的数字,中间为一个倒下的人字形横梁,钟架上挂着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和平大钟的钟声就会响彻南京的上空。


远处是一座名为“古城的灾难”的组合雕塑,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组合而成,寓意为回眸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前厅


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了展览主题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黑底白字寓意: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铁的历史事实,是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



情景中庭


我们左边是一面巨大的档案墙,分类摆放了10000多盒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个性化档案资料,分别是幸存者、死难者以及第三方证人的档案。



迎面看到的是“12秒”流星装置。人们常说,生命如繁星。每隔12秒就有一颗流星从高空坠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30多万同胞在六周内被屠杀,如果用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会有一条生命消失。缓缓呈现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



序厅


步入序厅,中央聚光灯照亮的“死难者300000” 的纪念装置凸显对死难者的缅怀。上方圆形装置是30块由树脂包埋的城砖围成,寓意城破后的大屠杀。



序厅的周围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墙,共展出1213张照片。左右两边对称排列的1113张是已经离世的幸存者的黑白照片,而后面墙上对称排列的100张彩色照片是截止2017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仿佛他们仍然在凝望着这段历史。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壁龛里陈列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录铁书,共展出18本,约10000多个死难者名单。将死难者名字镌刻在“铁书”上,说明了这些死难者名录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序厅顶面满天星空的设计,是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缅怀氛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高大扭曲的南京城城门,有雨花门、光华门、中华门、中山门等七座城门。1937年12月初,中日双方最后的激战正是在这几个城门前展开的。城门上各有一块南京明城墙的城砖,寓意南京城破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现在,我们就穿过城门,开始参观史料陈列。


第一部分  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抬头,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全境沦陷。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投入70万兵力进行顽强抵抗。虽中日军力日益悬殊,但中国守军仍勉力苦战三个月,直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中国军队以伤亡30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5万余人,以浴血奋战展示了一个民族面对侵略所表现出的抗争勇气,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


当11月12日上海沦陷时,中国江南的大片土地并未形成有效防御力量,急速西进的日军先后侵占了苏州、无锡、常州、江阴、镇江、芜湖等地。日军所到之处,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奸淫,鱼米之乡生灵涂炭,江南民众陷入悲惨境地。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就选择了破坏最大的袭击方式——空袭。1937年8月15日,日本海军航空队首次越洋对南京进行了第一次空袭。在之后的轰炸中,日机将一枚枚重磅炸弹在中央医院、下关电厂等地落下。只有在阴雨天才能得到短暂安宁,因此,雨天竟成了“好天气”。


我国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的作品《轰炸》,塑造了一位逃难的母亲惊恐回首,两眼盯着天空中又来轰炸的飞机,右手紧紧搂着怀中的婴儿,左手牢牢拉着年幼的儿子,惊惶失色地逃离。


无差别轰炸在南京持续了数月之久,致使古城南京遭受严重的毁坏。曾经热闹繁华的南京城到处焦土瓦砾,一片废墟,在冰冷的月光下格外凄凉。空袭后有40%的居民逃离南京。


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部分高校、工厂以及文物等纷纷西迁,无数难民被迫逃离家园。


第二部分 日军进犯南京与南京保卫战


日军侵占上海后,向南京进犯。为了保卫当时的首都南京,国民政府确立“短期固守”方针,布下约15万兵力守卫南京,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组建南京卫戍军。12月1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所辖的10多万的日军展开了向南京的进攻。


日本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国力雄厚,在发动侵华战争前已完成整军备战,中国方面,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各项工业指标严重薄弱,军队装备落后,战斗能力低下。南京保卫战就是这样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下展开的。


12月初,在南京近郊句容、汤山、湖熟、淳化、秣陵等地,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约一周的外围激战,拉开了南京保卫战的序幕。1937年12月10日午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正式下达了对南京城的总攻击令,中国守军在各个战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守军誓死抵抗的战斗勇气终究无法对抗日军先进的飞机战车以及不断增援的兵力,加上后援不继,战局不断恶化。12日傍晚守城部队接到了卫戍总部下达的撤退命令。13日凌晨南京各城门陆续失守,悲壮惨烈的南京保卫战画上句号。


12月13日,南京沦陷。17日,日军部队举行占领南京“入城式”。松井石根骑马率部从中山门进入南京城,宣扬他们的武威。日本国内也用各种方式彻夜狂欢庆祝南京陷落。


沦陷的南京陷入了一片恐怖之中,南京人民正面临着一场劫难。


第三部分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日军侵占南京后,在城内外大肆搜捕、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在此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实行“彻底消灭俘虏”。日军在幕府山、中华门外、仙鹤门等地搜捕的大量中国军人俘虏并将他们全部屠杀。


日军还在城内外大肆搜捕青壮年。幸存者杨品贤证实说:难民登记时,有五关难过。一光头关,二手上老茧关,三肩膀上老茧关,四头上帽印子关,五套头的卫生衣关。在这五关上死的人很多。


长江边是日军进行集体屠杀的主要地点。这处情景通过日军在江边屠杀南京难民的照片、中山码头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遇难者遗物、集体屠杀使用的机枪以及日军焚尸用的铁桶等组成,用六位长江边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来呈现这段历史,辅以半景的船、清冷的“月光”、江水翻涌的声音等,为观众还原了长江边屠杀的场景。


日军到处搜捕,连安全区的中国警察也被他们押往汉中门外集体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内、郊外随意杀人。被日军集体屠杀的尸体堆积如山、遍布乡野。我们通过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出土的遇难者的簪子、铜钱、钮扣等遗物,说明日军集体屠杀的对象有男女老幼的无辜平民。


前方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里面是2007年纪念馆三期扩建时发现的死难者遗骸。考古人员在遗骨坑中共清理遗骸23具,经法医鉴定,确认这批遗骨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骸。遗骨坑的顶部有个巨大的洞口,是当时建造陈列馆时的出料口,而这个洞口的位置正对着遗骨坑的中央。当太阳升起,洞口形成一道天然光束照射进来,仿佛 “苍天有眼”将深埋半个多世纪的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在“黑匣子”的四周,还镌刻了包括江东门在内的日军屠杀地点地名和死难者名单,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做这种装置,也是遮挡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的视线。


这是日军在南京进行集体屠杀的主要地点示意图,每一处屠杀地点我们采用红色子弹弹痕标注。


日军在疯狂地进行集体屠杀的同时,还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庭院住宅、寺庙庵堂、村庄田野等地零散屠杀,手段残忍。大量的中国平民惨遭屠戮后暴尸街头,连3岁孩子也未能幸免。


12月14日,《东京日日新闻》刊登2个日军少尉军官在进攻南京时进行了“百人斩”杀人比赛。这篇血腥的报道当时在日本受到战争狂热分子的极力追捧。直到战后东京审判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办事处获得了这份报纸。报道的题目是《百人斩超记录》,配发的图片异常醒目,少尉军官向井敏明与田野毅相约以砍掉中国人头颅的数量进行“比赛”。最终向井敏明杀了106人,野田毅已杀了105人。但是,分不清到底是谁先杀满100人,胜负未决。于是,向井与野田便又相约,重新开始以杀满150人为目标的竞赛。国民政府致电盟军总部强烈要求将两个杀人犯绳之以法,并要求引渡到南京接受审判。1948年1月,经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判处他们死刑,在雨花台执行了枪决。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性暴力是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审理后确认:“被占领后的第一个月中,南京城里就发生了将近2万起强奸案。”


日军在南京实施“慰安妇”制度,先后开设了多处慰安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于2015年12月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现场指认的慰安所旧址。


这里有20个土罐,里面分别存放二十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的泥土。其中十七处丛葬地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1213”我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时,十七处丛葬地也在同步进行。


第四部分  人道主义救援


南京大屠杀期间,二十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等特殊身份,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与其他国际安全区委员会成员一起,拯救了25万多中国难民。


这个大型场景塑造了拉贝先生在战时写日记的情景,身后是日记的内容摘录。《拉贝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烧杀淫掠暴行和外籍人士艰难救助难民,保留了大量图片、信函、备忘录及文件的副本,为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资料。


拉贝先生竭尽全力救助难民,他将位于小粉桥1号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是难民们眼中的“活菩萨”。国民政府在1938年授予拉贝先生的采玉勋章,表彰其救助中国难民的义举。


这是当时留在南京的唯一的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威尔逊医生虽是美国人,却生于南京,长于南京,他常用“我们”来称呼中国人。威尔逊医生的手术任务十分繁重,仅在12月14日一天,他就做了11台手术。到了18日,需要他直接治疗的伤者,多达150人。为了支撑着完成手术,他甚至用针筒往自己的身体里注入激素。


这座雕塑的主人公是明妮·魏特琳女士,任教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期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妇女和儿童的庇护所,高峰时达一万多人。正如雕塑表现的那样,魏特琳多次张开双臂挺身在前,“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一样保护着”难民。由于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魏特琳得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回美国后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她留下遗嘱:“如果我还有一条生命,仍然会为中国人服务。”这是魏特琳墓碑的照片,上面镌刻着四个汉字“永生金陵”。


在安全区外的南京城郊,有一座由丹麦人辛德贝格、德国人京特共同管理的江南水泥厂难民收容所。他们利用德、丹两国国旗,先后庇护和收容了2万名难民。


前方观影区播放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实影片,这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播放了两部影片:一部是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回忆父亲的纪录片《马吉的证言》(3分钟),另一部是反映中外人士人道主义救援的《人性之光》(10分钟)。


影片的拍摄者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牧师手持这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了日军屠杀暴行。这是马吉当年使用的摄影机和胶片盒。2002年10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先生捐赠给我馆。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列入其中。


除了马吉牧师的记录还有费奇、魏特琳等,这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贝茨逐日记录日军暴行;阿利森、罗森两位外交官分别向各自国家发送了反映日军暴行的系列报告。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关南京受损情况的调查报告,是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撰写的《南京地区战争灾祸》,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采信。


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参与救助同胞的中方人士有:齐兆昌、程瑞芳、寂然法师等。


第五部分  世界所了解的事实与日本的掩饰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自始至终都有外籍人士亲历、亲闻。他们以第三方的公正立场,记录并报道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西方记者是美国记者斯蒂尔。1937年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刊登了斯蒂尔题为《大屠杀故事——日军杀人数千》的报道,该篇报道成为南京大屠杀的最早报道。


《纽约时报》1937年12月18日刊登了德丁题为《所有俘虏均遭屠杀 日军在南京制造恐怖 平民也遭杀害》的报道。


田伯烈是当时英国《曼彻斯特导报》的驻华记者。1938年初,他撰写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第一次完整地向全世界公布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中文版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对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中国媒体也陆续进行报道与揭露。逃离南京的大屠杀幸存者郭歧写的《陷都血泪录》;蒋公穀以日记体写成《陷京三月记》;孙积诚撰写的《金陵日记》,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记述了日军占领南京前后的暴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救国时报》于1938年1月5日刊登的《日寇在南京的暴行》的报道。


南京沦陷后,100 多个日本记者、作家、评论家来到南京,他们被称为“笔部队”。在日本战时新闻统制政策下,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和残暴的照片被盖上“不许可”的印记,禁止公开发表,以掩盖日军的罪恶行径。而在日本国内的报纸上只能报道这些炮制的假新闻,沦陷的南京竟然被粉饰成“一派祥和”的景象。


对于这些虚假报道,当时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拉贝先生和魏特琳女士分别进行了反驳与揭露。


第六部分  大屠杀后的南京


大屠杀后的南京城一片破败,日本为加强对南京的控制,由特务机构操控成立了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1938年1月1日,在鼓楼举行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日伪统治下,劫后余生的南京市民在贫困与悲痛中挣扎。


为了让死者入土为安,预防瘟疫传播,自1937 年12 月下旬至1938 年11 月,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南京市崇善堂、同善堂等慈善团体,以及伪政权和南京市民,都参与了死难者尸体的掩埋。其中,慈善团体先后累计掩埋遗体达19万余具。


饱尝古城之殇、民族之痛的南京市民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经历战争的南京城已然瓦砾一片;穷困的人们只能在一片废墟中搜寻可用之物。


第七部分 战后调查与审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当年《大公报》刊登日本投降消息时,用了“日本投降矣”五个大字,字字滴血,力透纸背。


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举行。由此南京成为一座胜利之城。


战后,国民政府及南京市有关部门对日军在南京罪行进行调查与统计,这是南京市民纷纷呈文控诉日军暴行。


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震惊了世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此进行了审理,做出了法的定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于1946年1月19日在日本东京成立。法庭由中、美、英、苏等11国法官组成,对东条英机等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法庭对日军在南京暴行进行了调查与审理。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博士出庭作证。作为一名美国医生,他的第三方身份和医生职业,使他的证词更具说服力;出庭作证的外籍人士还有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迈纳·贝茨、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等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德义、伍长德等人出庭作证。法庭在判决书中对“南京暴行”事实进行了认定。


南京大屠杀主犯、原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


1946年2月15日,中国在南京励志社设立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的乙、丙级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了调查。法庭庭长石美瑜等人在中华门外等地挖掘、勘验和鉴定死难者遗骸。南京大屠杀案主犯、原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到南京接受审讯,最终被判处死刑,在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


法庭在对谷寿夫判决书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认定。其中对集体屠杀和零星屠杀人数进行了认定: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


第八部分  人类记忆  和平愿景


抗战胜利后,人们以各种方式举行悼念活动,铭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1947年12月13日,南京市举行了第一次公祭仪式。纪念馆自1985年建成开馆以来,接待许多外国政要和国际友好团体,他们在这里留下谴责侵略、呼吁和平的正义之声。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公祭仪式并发表讲话。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历史不仅仅是城市记忆、国家记忆,也应成为世界记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这是纪念馆建馆的理念,也是建馆的目的。



悼念广场


迎面看到石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上有一条长40米、宽1.6米的“历史证人脚印”的铜版路,铸造了222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重要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开端立着两座青铜雕塑,她们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和彭玉珍。


悼念广场的西面,也有一座青铜塑像。她叫张纯如,是第一位让欧美人士翔实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华裔女作家。她所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为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11月9日,36岁的张纯如因抑郁症在美国加州自己轿车内开枪自杀。



墓地广场


眼前看到的这一大片鹅卵石,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中无辜遇难的累累白骨;广场中央寸草不生,则寓意没有生命迹象;在鹅卵石周边种植的青草以及院墙外的常青树又寓意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形成了生与死的强烈冲击。


广场中散落的几株枯树,代表当年南京城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焚毁。广场中矗立一座4米高的花岗石雕塑,名为“母亲的呼唤”。伤心欲绝的她,右手攥紧拳头,强压住内心的愤怒;左手向前伸展,苦苦地在成堆的尸骨中找寻她的亲人。


下面我们沿着小路向前参观。在小路两旁,安放着鱼雷营、中山码头、草鞋峡等地所立的17块形状各异的小型纪念碑,石碑上分别刻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的碑文。全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所立的纪念碑在这里进行了集中展示。


墓地广场南侧,是一组青铜《浮雕墙》。共分为劫难、屠杀、毁圮、祭奠四组浮雕。沿着浮雕墙向西,是被老百姓称之为“哭墙”的遇难同胞名单墙。



“万人坑”遗址


江东门是当年日军大规模进行屠杀的地点之一。当年日军将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和平民万余人,押至江东门集体枪杀。数月后,由南京慈善团体收尸一万多具,就近掩埋于两个大土坑内,故称为“万人坑”。这里就是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新发掘的遇难者遗骨坑。坑内遗骨分七层,表层达208具,占地170平方米。经过法学、医学、考古学和史学等多方专家考证,确认这批遗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1号遗骸为一具60岁女性骸骨,其颅骨前额处有一弹孔;5号遗骸为一具6岁儿童骸骨,其头骨至于胸肋之上,下颌及部分肋骨散布于头骨周围,推论掩埋前已经头颈分离;6号遗骸为一具19岁女性骸骨,其头骨两侧有铁钉,右侧骨盆上有一明显刀刺痕迹;8号遗骸为一具中老年女性骸骨,上下颌骨严重分离,推论为掩埋前口腔内有堵物。208具遗骸中一共有32具遗骸。



冥思厅


这座大厅是冥思厅。出口处刻着“六个让两个把”,即“让白骨得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冥思厅是由镜面花岗岩贴面营造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悼念环境。



和平广场


走出冥思厅,仿佛走出黑暗的历史空间,一抹光亮出现在眼前,仿佛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这里就是和平广场。



水池右边的这面巨型浮雕墙名为“胜利之墙”,上的浮雕以象征胜利的V字造型为中心向两边延展,在中心塑造了一位中国军人的形象,只见他脚踏日本侵略者的钢盔和屠刀,斗志昂扬地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形象生动地点明胜利主题;右边以黄河咆哮为背景,塑造了中国军民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众志成城,义无反顾抗击日本侵略,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左边则以滚滚长江为背景,形象刻画了日本投降后,举国欢庆以同胞之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的喜悦场景。


远处是名为“和平女神”的高大汉白玉雕塑。雕像塑造了一位年轻的女性。只见她左手托住幼儿,满怀对儿女的深情厚爱;右手高举和平鸽,期盼孩子能在和平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选取的汉白玉材质,凸显了母爱的纯洁、无私和伟大。雕塑采用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向往和平与安宁,期盼美好与发展的愿景。


整座雕塑通高30米,寓意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雕塑的底座共有九级台阶,祈愿人类将走向持久和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考试视频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内容


1、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进博会!看了,你就惊艳了

2、到底什么算“精日”?南京这个条例给你答案

3、又有9个新增国家5A级景区!快看看你都去过哪几个


关注我们

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您转发到朋友圈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关注我们:搜微信号“江苏旅游培训”js_lypx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文章出自江苏旅游培训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