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韩城赛车季| 官宣:即将到来的赛车王子们

陕西韩城旅游 2018-10-25

中国汽车短道拉力锦标赛

赛事时间:10月26日—10月28日



路遥:



“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


转战南北



  1921年4月28日,在韩城县夏阳乡苏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降生了一个男婴,迎接他的是破旧的土屋,昏黄的油灯和透过小屋漏顶可以窥视的寒星。这个男孩叫杜红喜,他就是日后创作出史诗巨著《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


  杜鹏程6岁开始接触《论语》、《孟子》。14岁时,杜鹏程到西庄完全小学(今西庄中学)当工友。杜鹏程在为学校上下课打铃之余还可以到教室听课,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不仅让他有机会接受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每月还能领到一元五角的薪金。在当时,一元钱能买到满满一斗麦子,他凭着自己的劳动养活起了家人。



  也正是当工友的3年生活,改变了杜鹏程的一生。西庄完小是韩城进步思想异常活跃的地方,校长薛紫阶和教师吉午中、张廷栋等大都是进步人士,有的还是地下党。杜鹏程不但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还跟随老师、地下党员赵惠民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队长职务,成了积极分子。


  后因抗日救亡任务需要,杜鹏程又转赴张子超创办的“少年书报社”开展地下工作。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出县城南门送地下刊物,被驻守韩城国民党密探拦住了,密探刚要盘查,杜鹏程便机智地把包袱解开个口说:“你看,这是给我们苏村家里捎买的腊牛肉,老总尝一块。”说着就狠狠地撕下一大块很大方地递给密探,密探便笑吟吟地放他过去了。



  1938年,日寇步步进逼,大片国土沦丧,17岁的杜鹏程望着延安抗大的招生广告,怀着一颗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复仇报国的赤子之心,下定决心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


  他怀揣张子超、赵惠民的介绍信,和另一位同学在大山里走了七天,终于到达延安,投入了党的怀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他先后上了“抗大分校”、“鲁迅师范学校”和延安大学,参加了大生产、整风运动,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从此,杜鹏程漫漫人生之旅转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半年后又奔赴前线,深入到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做了一名随军战地记者,参加了多次战役。



  在解放韩城战斗中,独4旅攻夺西城楼及其西南城墙,杜鹏程看着三五成群的战士,冒着烈火和下雹子一样的手榴弹,一批又一批倒下了,鲜血染红了外壕的水和城郊的田地。


  西门久攻不下,又转战南门,待战士们炸开南门,霎时间城门为熊熊烈火所吞没。杜鹏程和战士们冒着激烈的射击声,用衣服裹住头冲进了城门,踏过敌人焚烧的还在猛烈爆炸的炮弹箱,在全城紧张地搜索敌人,清查枪械弹药。


  十天后,因部队战略转移,他又跟随部队北上攻克宜川。


  在宜川经历“壶梯山战役”后,杜鹏程写了封2200字的长信,向彭总和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报告自己在战场的感受和见闻,彭德怀将军看了这封信很高兴,致函新华社,按照彭将军的指示,陕西《群众日报》1948年8月27日一版头条位置、新华社西北总分社,特别是西北地区各报刊,都刊载题为《我军大战壶梯山》电讯,轰动一时。



  1948年终,二纵队在洛河岸的永丰镇全歼敌76军。奉王震司令员命令,杜鹏程与几名参谋和一个通讯班将战后俘虏的敌军军、师长押送到野战军指挥机关。


  途中,杜鹏程对被俘的国军二十四师师长于厚之说:“今年二三月,你领的24旅,还侵占着韩城,几个月之后,你的军长、连同你率领的全部人马,包括72团,被我军全歼于永丰镇,你作何感想?”于厚之答非所问,只是故作镇静地说,他派72团去韩城,而他本人未到过韩城……


  

文学伉俪


  都说最美的爱情只能在作家的小说里找到,但有这么一对专门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坛伉俪却恰恰相反: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相识相爱,在血泪交流的浩劫中相知相守,在生死两界的守望里相思相忆……


  1949年7月,西北战场著名的扶眉战役打响了。部队在渭河畔的宫家堡老乡家作短暂休整时,一位女战士正坐在老乡的炕头上缝衣、读书。



  走进老乡家的杜鹏程发现窗台上放了本书,便如获至宝地顺手去拿,这位女战士一看是自己早已经倾慕的杜鹏程,急忙去抢,但书还是落在了杜鹏程手中,女战士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了:自己的一篇作文夹在这本书中,幼稚的习作落在名记者的手中,人家还不知咋笑话呢!因为羞涩又紧张,少女的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头埋得更低了。


  没想到杜鹏程看过作文后大加赞赏,兴奋得像个诗人手舞足蹈,眼睛火热地盯着女战士连声说:“好苗子,有才气!”说完一激动军帽一甩,布鞋一脱,光脚上了炕就坐在这位女战士的对面,兴致勃勃地给她谈起了写作。


  渐渐地,杜鹏程满身的热情感染了一颗少女懵懂的心,两颗为文学而生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位女战士就是杜鹏程日后的妻子张文彬。


  伴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1949年11月24日,热恋了半年的杜鹏程和小他12岁的张文彬,终于在寒冷的帕米尔高原(这时,他们已随部队一路打进新疆)喜结良缘。12月上旬,他们又一起来到边疆城市喀什噶尔。在刚刚接管的旧军营里,总算有了一间自己的家。



  这时,杜鹏程想写一部反映保卫延安这段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并已构思成熟。可他怕一写开来,就更加照顾不了妻子了。但没想到,当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却异常坚定地说:“为了你,啥苦我都能吃!你千万不要为了我,而放弃你自己心里想做的事!”


  于是,杜鹏程开始了《保卫延安》的创作。工作之余,除吃饭、睡觉外,他都用来写作,多的时候,一天能写七八千字。



  他每写完一部分章节,都会读给妻子听,并让妻子给他提些修改意见。张文彬不仅包揽下了所有家务,还要为他誊写稿件,以至于《保卫延安》中的许多章节,他们两口子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杜鹏程享誉中外,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很有修养,颇具才气的作家,她除了发表过《蓝蓝的远方》、《儿女》等作品外,我国大型文学刊物《当代》曾刊登过她的一篇笔名为问彬的中篇小说《心祭》。


  小说刻画了一位母亲不幸而清苦的一生,她把解放妇女这一题材的创作境界大大地拓展了一步,提出了如何尊重人的感情价值问题,以其真挚感人的艺术力量,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心祭》被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改编为电影《残月》,在全国上映后,受到广泛好评。


笔耕不辍



  杜鹏程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多为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



  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作品都取得了重大的影响。



  1945年10月,杜鹏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他日后深入部队生活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1947年春,杜鹏程调到“西北新闻社”工作。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杜鹏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走遍了西北大部分地方,穿过沙漠、草原、戈壁,越过数不清的高山峻岭和大小河川,直到1949年末进军至帕米尔高原。



  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为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经验,成为他创作《保卫延安》的基础和前提,也促使他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的《战争日记》。


  灵官峡是嘉陵江上游第一道峡谷,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的险段之一。早在1954年修建宝成铁路时,杜鹏程到此采访,写下有名的通讯《夜走灵官峡》,经《人民日报》发表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收录初中语文教材。



  1955年3月起,杜鹏程先后走访了黎湛、陇海、成昆和西韩铁路工地,在宝成铁路工地,任西北铁路工程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入生活一年多。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让他文思泉涌,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的。



  杜鹏程在这部小说中,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充沛的革命热情,提出了发人深思的人生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应当怎样生活?只有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人,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保卫延安



  1947年,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精锐部队20多万人,在数十架飞机的配合下,声言三天之内攻取延安,而西北野战军以装备很差的2万余人,与相差悬殊的敌军在陕北周旋、拼杀,展开了一场保卫延安的殊死搏斗。



  杜鹏程到达部队才几个月,西北野战军二纵即减员过半,他所在的六连竟由原来的90多人锐减为十多人,长期与他住在一起的“王老虎”、第一次见面时送给他一条新毛巾的营长黄培枢、临上战场前留给杜鹏程写给党支部和他孤寡母亲的信的战士许柏龄、曾经给他很多帮助和鼓励的团参谋长李侃……都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随着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杜鹏程常常沉浸于无限的回忆之中。一想起自己一生中度过的最不平凡的岁月。他就对自己说:


  “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历史的责任感不断鞭策着他,1950年,他毅然提笔,开始了《保卫延安》的创作。在工作之余,杜鹏程全力投入书稿的修改中。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似乎与我无关”。


  杜鹏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凝聚着他心血的书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个盒子,把自己写下的文字放到盒子里,哪怕是看电影,他也把书稿抱在怀里,生怕失火烧毁浸透自己心血的书稿。调他到大城市学习,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他到草原上工作,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甚至是老家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他从新疆驻地回家料理母亲后事的时候,走在村口,人们看到他的马背上驮着几个大箱子,有人说:“杜家的儿子发了财回来了,箱子里面是金条”,但没人知道,箱子里装的全都是他的日记和手稿。


  常年秉烛彻夜写作,杜鹏程的手指起了硬茧,眼珠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凉馒头,累了头上敷块湿毛巾,因缺乏营养,他患上了严重的夜盲症。在经历了1000多个难以名状的艰苦日子后,终于九易其稿,反复删减数百次,将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成30万字的长篇小说。



  光是他涂改过的稿纸,就能装满一马车。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饥饿之极的他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随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先后一版再版,累计发行四百万册。同时相继出版的有藏文、维吾尔族文、哈萨克文、朝鲜文、英文、俄文、越文等各种版本。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研究所先后将他的传略收入多种国际世界名人辞书。



  1988年元旦,著名作家王汶石重温了《保卫延安》,有感于这部“英雄史诗”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欣然提诗,赠与作家和他的夫人张文彬:


  战斗一声复何求,铁马金戈笔底收。

  一代元戎雄影健,十万甲兵争自由。

  纸罄洛阳书百书,文穷华夏易春秋。

  纵使历路尽荆棘,千秋百载也风流。



  “古有司马迁,今有司马君”,(杜鹏程曾用过“司马君”做过笔名)杜鹏程无愧于韩城人民对他的赞颂和评价。



  (相关资料来源于韩城市档案馆馆藏《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八辑)、《可爱的韩城》,本文用图除特别标注外均为网络图片)


杜鹏程安葬于韩城象山森林公园

杜鹏程墓


作家路遥高度评价杜鹏程的一生:“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是一种勋章吗?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

作家路遥


路遥评价《保卫延安》: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做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以后,这部书先使他荣耀接着,之后便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未来得及完成的大书<太平年月>的题旨就完全使我们意识到,作家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是,没等这座宏大的工程峻工,他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后所言,这是一个“悲剧”。“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 ”

史记韩城 · 黄河特区

  “华夏”之根,河山圣地。五万到八万年前,华夏先祖在这片充满光和热的土地上刀耕火种,结庐而居,繁衍生息。从神话传说的龙门吟唱到山川河流的形胜风度,大禹治水和鱼跃龙门的美丽传唱名动千古,黄河千回百转于此铸就民族之魂;舍子救孤的古今第一义士程婴浩然天地,垂名长存。奋笔疾书的史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学巨匠司马迁窗下常握寸管之笔,三千年惶惶历史跃然《史记》。司马迁,二十四史的总策划师,他让每一个中国人今天可以骄傲于自己丰富的历史记忆,骄傲于民族的智慧与经验。黄河孕育了黄土文明,然后再选择一个特别的人出生在河边,披肝沥胆,记录下这段伟大的历史。无论是黄河还是历史,无论是心灵还是血脉。韩城,都是中国人在文化上无法绕过的渡口。


  千年历史,早已幻化成民族记忆。新的使命、新的召唤,新的担当,一种世界水准,中国气派、陕西风格、韩城特色的国际范城市发展样本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韩城智慧、韩城方案、韩城匠心、韩城贡献和韩城情怀,在大德文明的黄河古城,讲述岁月长河里的韩城故事。

❶  什么是韩城?

❷  古城、古村、古寨、古塔、古桥...以“古”闻名,韩城绝非虚谈!

❸   走心 | 心的韩城,心的古城,来过,便不再离开!

❹  岁月铅华,韩城一直都在 . . .


觉得不错,赶快 dian 赞吧!!! 

文章出自陕西韩城旅游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