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绣面文身’阿婆身上的每一个条图纹,都代表了我们海南的文化精髓,而这也是我毕业论文要表达的主题思想……”3月19日,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康华桢,带着同是摄影师的母亲和舅舅,专程来到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采用专业胶片相机拍摄珍贵的“黎族绣面文身”图像,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影像资料。
康华桢,祖籍三亚,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今年6月,康华桢即将完成硕士学业,毕业之际,如何展示故乡古老民族的人文底蕴,一直是他想在论文里表达的情感诉求,而黎族最后一代“绣面文身”老人则是作品最具体的呈现。
在槟榔谷景区, 十余位不同方言区的黎族“绣面文身”老阿婆,在得知康华桢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后,放弃休息时间全力配合他的拍摄。
黎族“绣面文身”由于方言的迥异,图纹线条和色泽深浅也不尽相同,拍摄难度极高,十几分钟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在所难免。在全封闭的摄影棚里,虽然闷热难耐,但是阿婆们一直坚持着,根据拍摄需要摆出不同姿势,让身上的图纹清晰地展现在镜头前,这让康华桢非常感动。
“没想到阿婆们岁数这么大了,对待这件事情(拍摄)还这么认真,我没有理由不尽心去拍好!”康华桢牵着阿婆的手动情说。
在康华桢的光影世界里,老人们沧桑的容颜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一条条宛如历史“长河”的纹路,无声诉说着黎族“绣面文身”耐人寻味的故事情怀。而这,正是这个时代需要追溯和挽留的民族文化瑰宝。
“‘黎族绣面文身’老人的图像不仅仅是我的论文素材,同时它们作为黎族珍贵的人文资料,将成为清华大学的馆藏影集和研究教材,更多的清华学子通过这些影像,了解黎族鲜为人知的文化特质。”说道这里,康华桢脸上充满了自豪感。
作为全国首家民族文化5A级景区,槟榔谷秉承“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黎苗文化”的企业使命,近年来逐步与多个单位达成战略合作。不仅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研究所教学实习基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海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生产基地,在国内外均积极扮演了文化交流大使角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交流资源,传递了优质的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