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其中,人们把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衡量标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已经成为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千年以来,儒释道三家一致推崇孝道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
儒家孝道
儒家著有《孝经》,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自汉至宋,中国蒙童先读《孝经》,次读《论语》,可见孝道文化影响至深,从个人到整体全方位影响社会秩序和生活。
佛教孝道
人们常常对于佛教怀着“弃世出家”而带来的“无父无君”的误会,其实不然,佛教徒不仅将《孝经》刻于“圣迹”中,还将佛祖刻画为奉孝至上的形象。佛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孝道完美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渗入到中国文化中。
大乘佛经曾记载: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杀生罪极重。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意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再者还有释迦佛陀过去无量劫前以身肉供养父母。其弟子目连,挂念地狱中的母亲,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孝感动天,此后更将“盂兰盆”作为佛教特有的一种仪式,以回报哺乳之恩,解救历生父母的“倒悬”之苦。
综上可见,千百年来,孝文化一直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无论神佛或是凡人,唯有嘉言懿行,恪守孝道,善事父母,方能得道,获大智慧。
内在含义
孝
就是尊敬老人,善事父母。
尊敬老人,既要尊重老人的文化知识、社会经验,意愿爱好、生活习惯,也要关爱老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苦衷隐情,做到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孝心与爱心两者不可或缺。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
从时间上来说,也将孝分为“现世孝” 和“往生孝”两种。“现世孝”,即是在父母老人在世期间,孝敬他们,关爱他们,以拳拳之心侍奉左右;“往生孝”即是父母过世之后,祭祀、供养、纪念、缅怀他们,消除其业障,得道光明,助其前往极乐世界。
践行孝道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无法抗拒。人也不例外。老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死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老对每个人来说都将不会陌生,老也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全社会要加强尊老行孝的思想教育,树立敬老、养老的正确观念,在舆论上要赞扬孝子,谴责不孝的行为,惩治虐待老人的道德缺失者,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安度幸福晚年。愿天下老人们眼里不再有一丝丝的苦涩,嘴角不再有一缕缕哀愁;不再在庭院里孤独躏跚;不再迎着夕阳发出无助的悲叹。
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木想要静下来而风却停不下来;子女想要尽孝,而父母却已不在了。在我看来,平时一碗米粥热汤,胜过墓前千杯供奉;平时一句暧心问候,胜过墓前泪洒千行。我们要先实践“现世孝”,再奉行“往生孝”,反哺父母,感恩父母。
编辑:candy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精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