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2日是大暑。
古人在节气上把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都是从物候上来表明大暑时节的潮热。
这样的节气,
在古时候大概会闭门杜客,荷亭避暑。
这时候安排一场茶会,自然营造一室清凉。
柳叶青青、荷叶田田。"清荫消暑茶会"入口处的插花造景,是选用的河岸边的柳条和池塘里的荷花荷叶,都是这个季节的信使。
芊芊枝条曼丽柔和,勾勒出柔美两者结合的传统古画意境的深远。
这里建筑古色古香,体现出传统的绵延,茶会并非充满曲高和寡的形式,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融入。
茶会选用的茶有二,武夷山双乳峰的肉桂和陈年的老乌龙。这样的选择也是考虑到茶与节气的唱和。
茶席因茶而设,茶会的茶席是反复推敲过的。
衬托茶汤的韵致,以清凉感作为席的基调,点点烛光在夏夜的茶席上如同飞萤流动。
绿荫天气,闲庭院,蔷薇枝条,红果累垂,正是这炎夏饱足的生命力。
白瓷壶和白瓷杯激荡茶汤香气的,沁人心脾。
茶席用清代红漆老文盘、青花老盖碗、几根修竹,绿意茵茵。
这一席泡武夷山的肉桂,不由让人想起许次纾《茶疏》里"饮时"一节里提到的"茂林修竹、名泉怪石"最易品啜佳茗之境的悠然古意。
此茶席以天目釉的盖碗来泡肉桂,白色陶盘的舒展和水草的飘摇,有些"白发渔樵江渚上"的苍茫。
茶会的两道茶之间,有歌者即兴上台吟唱古曲《渔歌子》,全然无心的巧合的茶、乐对话让人浑然忘我。
一只的褐色茶碗上的刷毛目装饰,沉厚里跃动着舞蹈般的韵律。
这一席是碗泡法。碗泡发的原本的特点出汤慢、水温降温快,泡茶的动作也要求沉潜内敛,这都是泡出茶深层内容的挑战。
碗泡法
这一只陶碗带来全新的体会,茶汤厚实饱满,入口的是充满莹香的张力。在这样溽热的低压空气下,碗泡法却成了上佳之选。
茶点心也破费心思,也是整个茶会上点睛的一笔。
它和之前茶的味道、色泽的相互映衬和呼应的关系式考虑的关键。
可以用北方夏天的传统清凉小食杏仁豆腐。
甜杏仁要去皮煮过磨碎,还要和牛奶、琼脂、少量砂糖同煮调和,磨杏仁的粗细也反复调整过,过粗不够融润、过细又缺乏质感。
做好冷却之后放在冰箱冷藏数小时。
下面的苇叶和荷瓣,也是特意提前一天在京郊采来浸在清水里备用。杏仁润白的色泽清凉的口感已经让人暑气渐退,杏仁本身所具有的清热、润肺、消积食的功效也正是适合在三伏天气祛暑。
温厚平和的杏仁味道,不仅不会遮蔽之前的茶香,反倒如同罩了一层薄薄的色彩般衬托出之前一新一老两款茶各自或丰沛或沉郁的茶韵。
茶点在铜碟青翠苇叶的衬托下,是竹叶凝露般的清凉;玻璃小盅粉荷则是盈盈一水的娇艳。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古人说的“戒定慧”,也是这个道理。
伏天里养心为要,去喝茶、去玩水、去乘凉、去静坐,都是好法子,内心安定了,哪怕是大暑的燠热也不觉得艰难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