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时代楷模|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不忘初心,忠诚奉献——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7-07-26


陈善军从来没有接到过这样的命令:动员县里各个单位、村委会,让人们不要参加廖俊波的遗体告别仪式。这位政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心里颇为煎熬:“我参加工作20年,只听说过组织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从没听说过阻止人参加的。”

不舍廖俊波的人纷纷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哀悼,5个小时通过网络悼念他的人就破了10万。几天的时间,在线的人数已经突破40万,还有不少的群众,纷纷从外地赶过来,到南平为他守灵,给他送行。


尽管一再控制,3月24日到南平市殡仪馆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人数仍然达到了近千人。“门外都是一大片人,队伍排得很远,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来送一个人。”南平市殡仪馆馆长吴棋全说,悼念廖俊波的挽联就有一千多幅。对于政和人来说,不是走了一位领导,而是失去了一盏灯。

这个被百姓如此深情眷念的人就是廖俊波,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入党25年来,他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他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时刻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常年奔忙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赞誉。2017年3月18日晚,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

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追授廖俊波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今晚22:30 CCTV1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将为您播出廖俊波的故事。

摆脱“省尾”书记,

建政和县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

1995年,27岁的他被选拔到邵武市委办公室工作,此前他是一名乡镇中学物理老师。1998年11月,百年罕见特大洪灾后,30岁的廖俊波受命出任镇长,为拿口恢复重建奔忙。此后,他当过县级市的副市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县委书记,直到离世前成为南平市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管委会主任。

2011年6月,廖俊波到政和上任县委书记,政和县位于我国福建省北部,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1.6亿元,在福建省58个县级行政区中倒数第一,是当地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当地老百姓编过这样的顺口溜,“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在很多人看来,到政和县当干部,是件倒霉事。

全县没有几家象样的工厂,甚至县城的街道上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因为落后的经济,政和县被人戏称为“省尾”。

不能山河依旧,政和才有发展希望

不能山河依旧,廖俊波要带领全县拔掉穷根,再造一个新政和。刚刚到任前两个月,很少有人能在办公室看见他。 他亲自带着县委班子白天下乡村、进厂矿、访社区,把政和的底子摸了个透,晚上一个人查资料;同事们都说这个新来的县委书记是个工作狂。

工作狂县委书记廖俊波

调研结束后,他又马上组织全县200个副科级以上负责人,召开了一次政和史上最长的务虚会。为期三天的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政和怎么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他说政和只能有一个目标,就是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信心是政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廖俊波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让全县上下鼓舞起士气,凝聚起力量,看到政和发展的希望。政和太需要一场胜利的战役了。

这一场必须胜利的战役,从哪里开始打呢,廖俊波的决策是,他要在眼前这片山地上,建起一个2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这个规划提出后,有人提出来了置疑,有人表示担心,钱从哪来呢,一个贫困县靠什么来吸引企业呢,还有摆在眼前最棘手的拆迁问题——涉及到6个村的小组一千多户,坟墓有两千多。

哪里有问题,就从哪里入手,廖俊波带头一家一家入户拜访,耐心地跟群众聊家常分析利弊。三个月后,3600多亩征地任务完成,无一人上访,同时他抓住省商挂点帮扶的机会,及时为工业园争取到了资金。

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觉得有了奔头,而政和的各级干部,也开始有了信心,有了自信。人心齐、泰山移,在廖俊波的带领下,工业园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硬是在一个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贫困县,建起了政和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同心工业园。

“软环境”招商引资,连续三年全省十佳,创政和速度

园区建好了,只有更多的企业入驻才能真正活起来。廖俊波说,客观地说,我们在硬件条件上跟沿海比有差距,用什么来吸引客商——投资软环境。在同心工业园旁有这样一块特殊的广告牌,上面是一些园区负责人的电话,承诺24小时不关机。

政和投资软环境,园区负责人24小时不关机

在政和投资的福建某电机公司董事长邓少忠说,当初他还真是因为给廖俊波打了一个电话,才最终留在了政和。企业刚刚交土地款期间,在窗口了解到异地企业没办法抵押,所以想放弃入驻政和。在给廖书记打了电话说明情况后,他说在办公室等我们。

在邓少忠去的路上,廖俊波就开始找人了解情况,并立刻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看到这样的诚意,邓少忠和同样遇到这个问题的其它四家企业当天就拍板签了合同,入驻了工业园。 

目前,同心工业园已经开工建设的企业有57家 。2016工业产值达到了15个亿。 政和步入跳跃式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起经济指标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十佳,全县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政和的发展变化迅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独特的现象,被称为“政和速度”。

拿话筒当导游引入茶企,

从“垃圾村”到“白茶小镇”

  古老的石圳村依山傍水,曾是七星溪畔一座古老的水路中转码头,风景秀丽,历史底蕴丰厚。草莓采摘,观光自行车骑行,白茶文化体验……周末的石圳村热闹非凡,一系列旅游项目吸引着来自周边县市的游客。

  “客人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万人。”村党支部书记兼妇代会主任袁云机说。不过,石圳村的村民们都还记得,就在3年多前,石圳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房前屋后脏乱差,垃圾满路堆成山,环绕村落的水渠恶臭阵阵,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脱贫任务严峻。

当年的石圳村,因脏乱差被称为“垃圾村”

一趟一趟考察过后,廖俊波发现,石圳村虽然脏,但却别有一番古朴、原生态的味道。他大胆地做了决定,要变垃圾村为美丽乡村。利用石圳村原有的资源,整顿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县里镇里出钱大力支持。

赚钱的事你们去做,不赚钱的事我们县、镇来做

为让石圳村的蓝图尽快变为现实,廖俊波每个月都要去石圳三四趟。廖俊波鼓励村民们:“大家放心干,赚钱的事,你们自己投资;不赚钱的项目,我们县里、镇里来做。”在廖俊波的牵线下,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很快完善起来,石圳成为全县第一个没有电线杆的村庄。他还带着客商进村,自己拿着话筒当导游,帮助引进了3家茶业企业,送来了20多辆休闲自行车。

大变样的石圳村

几年下来,石圳村大变样了,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石圳村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今年正月里我们村子里的旅游收入达到了70万元。”一位村民说。村民告别了苦日子,迎来了好日子。石圳村党支部书记袁云机说,我们最后悔的就是,他连我们村民一餐饭都没吃,这是我最难受的。

村民们最后悔廖俊波没吃过他们的一餐饭

2015年廖俊波履新南平后,主抓武夷新区的建设。他的同事回忆,他常常白天跑工地,晚上开会到深夜,有时加班太晚还被不知情的保安锁在楼里。为了招商,他的公务用车常年穿梭在浙江、上海、广东等地,一辆越野车行驶里程高达36万公里,平均每天要跑将近300公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去了6家公司拜访。

妻子眼中的丈夫

在外人眼中廖俊波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工作,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但在家人看来这却不代表他对家不牵挂。他是南平人政和人的廖俊波,也是属于这个温暖小家的廖俊波。

在妻子林莉眼里他是个很浪漫、很有担当、很有责任感的男人。

就在出事前两天,廖俊波从北京出差回来,想起妻子的皮箱坏了,他就在候机的时候买了一个皮箱,还买了一件风衣送给妻子。他说,虽然是打折的,但是很适合你,你穿好看。

25年前,当时是乡村教师的廖俊波准备转行到乡政府工作。在做决定前,他问妻子,你同不同意、后不后悔。25年后在丈夫的事迹报告会上,妻子林莉含泪做出了回答,“俊波,知夫莫若妻,懂你是最长情的告白,今天看到组织这么肯定你,百姓这么想念你,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总是那么乐此不疲,所做的事意义究竟在哪里。作为妻子我理解你,我想对你说,那一诺,我无悔。”

妻子最长情的告白,一诺无悔

父亲心中的儿子

廖俊波的父亲退休前是浦城县管厝乡财管所的工人。廖父常常找儿子同事打听儿子的情况,每当听到儿子的事,廖父就聚精会神地听,间或还会哈哈大笑。

武夷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张颖曾经与廖俊波一起到北京出差,直到廖俊波去世,张颖才知道廖俊波的妹妹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他的父母近年就在北京生活。“去北京五趟,他一次都没去看父母。总是很着急地往回赶。”

廖俊波全家福

廖父说,我是一个穷苦人,他当上了官,我就时常告诉他,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官。我的儿子基本上做到了这些,我对他感到很骄傲。我唯一后悔小时候对他太严格了,总希望他好好做人,没怎么好好地抱过他。在北京接到儿子发生意外的电话,想回来好好地抱他一下,结果已经封棺了,我的孩子我抱不了了。

自称“樵夫”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走了!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致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计”;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却以平凡而精彩的生命诠释着“四讲四有”。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廖俊波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行动和担当书写了为官从政的最美注解,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好干部。


转自:央视一套




文章出自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