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韩城味道| 老饕们快来集合!各种美食由你挑!都吃过的算你赢!

陕西韩城旅游 2017-07-22

▲ 今天,你为韩城投票了吗?


了解更多韩城请关注  陕西韩城旅游微信


吾城 | 史记韩城 · 黄河特区





      中国人自古爱吃,且不说那一溜边的火字旁的汉字,单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们就足以让人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人爱吃的也不少,辛弃疾说“云子饭,水晶瓜。林间携客更烹茶。”范仲淹也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古代文人中的老饕,吃货中的吃货,苏东坡同学那就更不用说了,独创的东坡肉和众多描写美食的诗文让多少同学认为其本职是个厨子而不是诗人,真印了那句老话,不会做饭的美食家不是个好诗人。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都跃跃欲试了,今天小编又给大家整理出了一大堆的美食,让我们跟随郭德源老师的文章一起来“细细品尝”。


「搅团」

“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搅团是韩城人最熟悉、最普通的饭食。过去,韩城乡民的典型午餐,除了粘面,就是搅团。

      韩城自古可耕土地只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因而无论在川道,还是在旱塬,每年麦收后,农民都要“回茬”,即复种。

     川道地区多为水田,回茬较为高产的玉米,旱塬地区缺水,回茬耐旱的糜谷。

      相对而言,旱塬人均耕地较多,小麦在口粮中占的比例较大,其所食杂粮,也多以小米捞饭、馇饭等为主。而在川道地区,人均耕地较少,还要种菜、麻、靛等经济作物,因而小麦在口粮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这样,玉米便成了该地区的主粮。所以,川道民众每日所食几乎离不开玉米,而吃搅团的机会最多。


      我年轻时,曾问过一位长辈的婶子,为什么要从川道嫁到塬上来。她说,主要是把玉米面搅团吃够了,嫁到塬上能吃粘面和油卷子馍。油卷子馍就是在蒸小麦面馍时,先将面擀开,抹上一层食油,再撒些食盐、葱花或芝麻,或椒叶,或辣面,然后卷起,剁成长条或单个,上笼蒸,类似现在的花卷馍。


     没想到时光流转,天地沧桑,几十年后的今天,搅团竟成为城中夜市和乡下农家乐的时尚小吃。


      过去,川道人吃玉米面搅团,塬上人若要吃搅团,便从磨小麦磨到最后时,用较疏的箩子从麦麸中箩点黑面,吃“黑面搅团”。这种搅团色泽、口感同玉米面搅团相比,别有风味。所以塬上人吃黑面搅团,既过了搅团瘾,也将粮食做到了充分利用,并给搅团系列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现在,听说有人还用白面做搅团,其实这项“发明”并不可取。一是做得稀了,夹不到筷子上,味同吃浆糊;做稠了,小麦是满年庄稼,且面粉细,搅团密度大,不易熟,口感也不佳。二是用白面可做出许多色、形、味、香俱佳的饭食,用其做搅团,实在是屈了食材。民谚云:“穷汉家肚子没算计,拿上白面吃拌筋(指“拌汤”)。”用白面做拌筋不合算,那用其做搅团更不高明了。看来,我们的先民在制做美食时,也考虑到了因材制宜。


  做搅团工艺很简单:将锅里的水烧到微开,即用一手在锅里掺面,一手用小擀面杖顺着一个方面不断地搅,直到成为一团稠稠的糊状为止。乡民们正是根据这种制做方法和产品形状,才将其命名为“搅团”,并将做搅团称为“打搅团”。


      也有人用另一种方法制做,即将所用之面全部倒入锅里,等面差不多被水渗透了,才开始搅。但不管用那种方法,打出的搅团一定要不夹裹生面疙瘩为最佳。


      搅团打好后将火调小,还要在炉子上再“盘”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依锅内搅团的容量多少而定,最少也要二十分钟左右。“盘”的意思是让搅团在不再搅的情况下,让其在火上再加热。让其熟透。二是让其在锅里回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让其分子结构得到充分改变,吃起来更筋、更粘。


  搅团的吃法,过去也有人蘸蒜水、辣子水吃,但更普遍的是佐以酸菜。在锅中加入食油,加热,放入蒜片、葱花、辣椒面炝出香辣味后将酸菜加入,炒热待用。


      将搅团盛入碗中,舀一勺炒热的酸菜及菜汤泼在上面,就这么一边蘸菜汁一边就酸菜食用。由于这种吃法既有主食,又有副食,既有搅团的滑爽,又有酸菜的酸辣,在冬天吃,既开胃,又热和,所以民谚曰:“酸菜泼搅团,越吃越喜欢。”


      川道的人由于吃搅团多了,所以他们经常会变着花样吃。例如:在打搅团前,先在锅里煮些白菜丝,或煮些红、白萝卜丝,还有的煮些地菜,他们把这种煮了菜的搅团称为“菜儿搅团”。吃“菜儿搅团”既可增加菜蔬的利用,又可调节口味,调节胃口,还可以节约用粮。孔子说:“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只要认真钻研,普通的食材也可做出美味的饭食。


      先一天打的搅团一顿吃不完,还可以从锅里启出,晾成“凉粉”。第二天切成厚一点的片状,或炒,或烩,或凉调着吃,都行。由此可见,吃搅团,还衍生出了另一种美食——玉米面凉粉。


      搅团吃多了,乡民们还创造出另一种吃法。即在一块长约1尺、宽约7寸的柳木薄板上,钻上一排排小指尖粗细的圆孔,将木板置于盛有凉水的盆上,将搅团趁热用铁铲抄在木板上,并用铁铲下压,来回挂动,使搅团从木板的孔中漏到盆中,其状如鱼,故乡民将其称之为“鱼儿粉”。


     鱼儿粉多数都是凉调着吃,也有烩着吃,以酸菜做汤最佳。

     过去,农家不一定都有薄柳木板去做漏鱼儿粉的器具。于是,烧瓦盆的便生产出一种沿如瓦盆、底如小铁锅且布满了小孔的器具,乡民称其为“鱼儿粉锅”,使用时一人双手持“锅”,一人用铁勺盛搅团并往下旋压。目前,这种器具很难看到了。


「腊 八 饭」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食之

      腊八饭就是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所吃的中午饭。全国各地都吃,但各有特色。

     韩城乡民的腊八饭与前面介绍过的红甜面大致相同,是在红豆汤中下些面条就小菜而食。汤中不加入任何调料,只不过增添了更多的甜味食材。做腊八饭的第一步是在先一天晚上浸豆子。豆子不止一种,除豇豆外,还可放小豆、绿豆、黄豆等。

     传统的做法还要加入蕨麻、核桃仁、毛栗子、花生仁、红枣、红薯块等。时尚一点的,还可以加入百合、枸杞子、葡萄干等。

     浸豆子时要放微量碱面,并且不能用大火煮,要在似煮非煮的状态下让豆子慢慢地浸。这样浸出的豆子汤颜色深红,豆子也不会破烂。另外,浸豆子时先不要放入红枣、红薯、枸杞子和葡萄干,因为这些东西不耐煮,煮的时间长了,会失去其形其味。


     第二天吃饭前,将先一晚未下入的食材入汤,煮熟后下入适量面条,随之即可食用。这时的面条要稍厚一点,宽窄随意。太薄太细,容易煮成糊汤。


      过去乡村人把腊八饭看得比较重要,除了人人都要吃外,还要给家中的牲口、狗、猫、鸡等都吃一点,以表示对动物的爱护和彼此之间的和谐。另外,还要给出门在外的人留一点,待他们回家后让他们补吃,也寓每逢佳节不忘亲人之意。

       腊八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许多俗语都与腊八有关。从时令讲,有“过了腊八,长一杈把”之语;从生活上讲,有“吃了腊八饭,鸡儿就下蛋”的说法;从节令讲,有“吃了腊八饭,赶紧把年办”的习俗

      腊八节,源于古时的祭祀。古时春夏秋冬均有祭祀活动。冬祭在十二月,是时猎取禽兽祀祖祀神。古时“猎”同“腊”,故后来便将“猎祭”称为“腊祭”,于是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当我们的祖先进入农耕文明后,便渐由以动物祭祀而转为以农作物祭祀了,不只是腊祭,即使大年初一祭天地神,也是先以枣装在瑚里祭祀而渐改为以象征原物的“枣杩瑚”蒸食来代替了。


     外地有的地方将腊八饭称为“腊八粥”,原因是在汤中下米,而韩城人的“腊八饭”,不用米,这就是特色。

      从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中可以探索出一个信息,即这种饭食起源甚早。因为它采用的食材,都是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天然食材,至少当时的人们还不会加工糜谷,把其舂、碾成米。至于在红豆汤中下入面条,则是我们的先民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种发展。它既保存了腊八饭的原生态,又给其添加了新的东西。


「芝麻烧饼」

色泽金黄,外脆内酥,油香满口

     芝麻烧饼是极具韩城地方特色的面点。

     制做芝麻烧饼的主料为小麦精粉和植物油,辅料为芝麻、食盐、十全大料面和碱面。

      其做法是,用四季碱水和面,以增加面团的韧性,以便拉抻。先和硬,然后双手蘸水揉,直至揉软。这时,盖上湿布巾让其饧,饧好后再反复揉,直至软、光、筋。


     炒面少许,拌入适量食盐、调料面和植物油,待用。将一斤干面的面团揪成五个相等的小面团,然后一一制做。


      将小面团揉搓成条状,压扁,用小擀面杖擀成长片,然后双手再将其抻长。这时,在面片上涂上一层事先备好的油面,用右手自右向左卷起,两端各朝上下。稍擀,成圆饼。下端沾芝麻,这便是芝麻烧饼名称的由来。先放在鏊上烙,定型后再置入上下有火的烤炉。烤至表面脆黄且饼心鼓胀时即告成熟。

      我曾问过打芝麻烧饼的师傅,炉中的火烤不到饼心,如何成熟?他说,饼要熟透,全靠饼心的热汽去蒸。技艺高的打饼师傅,做出的饼四周封闭严,饼内的热汽能憋住,滚烫的热汽就把饼给蒸熟了,直到出炉,饼还是鼓鼓的。技艺不高的,做出的饼封闭不严,饼在炉中受热后,产生的蒸气憋不住,所以出炉后鼓不起来,不仅外观不好看,内在质量也要打折扣了。


     芝麻烧饼要现买现吃,因为这时刚出炉,色泽金黄,外脆内酥,油香满口。单独吃饼的人很少,多在吃饸饹、吃清蒸羊肉、喝粉汤时搭配食用。如要带回家吃,风味就会打折扣,因为饼一凉,其中的热气跑了,饼也塌扁了,面也皮而不酥了。





  郭德源,1943年生,陕西省韩城市人。自幼喜文史,早年当过农民、工人、教师、报社记者兼编辑,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地方文化建设。编纂过《韩城市地名志》、《韩城市文物志》、《韩城市志》、《中国共产党韩城市历史大事记》和多集《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编撰了韩城首部《韩城古今对联选》、韩城大型文化系列丛书中的《韩城民俗》和《韩城民间传说》,韩城市景区管委会刊印的《韩城旅游景点导词》。参与了韩城市街道命名、新城大型公园禹甸园诗文的撰写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画册编委会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画册的编辑撰文工作。策划和组织过多家企事业单位和著名旅游景点的文化活动。同时涉猎广电领域,策划和参与了多集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制作。


韩城民俗专家——郭德源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与“欢乐大转盘”有奖游戏
↓↓↓

文章出自陕西韩城旅游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