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24——2017.5.21
河北博物院北区13、14号展厅
持有效身份证件到省博物院免费参观
说起扬州八怪你可能一时间记不起来
可是说起那画竹、咏竹的郑板桥
下面这首诗你肯定脱口而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就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这次省博的“扬州八怪”书画展
你有没有很期待~
在“自家门口”享受一场来自维扬古郡的
文化之旅吧~~~
由河北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文物商店共同举办的《清孤不等闲——“扬州八怪”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13、14号厅开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郑燮(郑板桥)、金农、黄慎、汪士慎、李鱓、高翔、罗聘等人90余幅书画作品,题材包含书法、人物、山水、花鸟画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趣。
“扬州八怪”是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综合史料,列名“八怪”者有十五人之多:金农、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罗聘、陈撰、华喦、高凤翰、边寿民、李葂、杨法、闵贞。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扬州八怪”诸人虽出身贫寒,命运多舛,仍坚持笔耕,冲破藩篱,大胆创新,以个性鲜明,不拘成法的艺术创作,活跃在扬州画坛几十年。他们师承陈淳、徐渭、八大、石涛等革新派画家,多擅写意花鸟画,亦长于山水、人物,并以金石书法入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开一代之新风。“扬州八怪”的书法亦独具面目,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黄慎的草书,皆名垂青史。
“扬州八怪”诸人关注现实、注重生活,以不拘形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格,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扬州八怪”虽称为“怪”,实则为新。他们力脱时习,标新立异,强烈的个性和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至今仍令人发蒙震聩。笔墨当随时代,作品干预生活,“扬州八怪”以喜闻乐见的创作实践,勇开后世艺术精神的先河。回古望今,“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不衰、生机勃发的源泉。
此件书法为金农漆书的代表作。整体格调黑厚凝重、遒劲钝拙,古朴严谨而不失奔放烂漫之趣,极具金石韵味。
郑 燮
兰竹石图轴
郑燮以画兰、竹、石闻名于世。此幅兰竹石图画幅之大在板桥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一巨大峭壁占了半幅画面,有拔地顶天之势。幽兰翠竹,同根并蒂,丛生于峭岩缝壁之中,兰竹浓而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
墨竹图轴
郑燮之竹“瘦”“简”。
“瘦”指枝杆细,但细而不弱,挺拔劲瘦;“简”指叶少而肥,以少胜多,有苍翠茂盛之感。“弄璋之兆”意即发个生儿子的吉兆。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郑燮书法用汉八分(即汉隶)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又融入画兰、画竹叶笔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被称为“板桥体”。整体气势恢宏,笔墨随心,是其书法中上乘之作。
黄 慎
钟进士图轴
此图是黄慎传世品中极精彩之作,钟馗倚靠树干而立,面部刻划生动细腻,眼神凝视古树上方飞来的红色蝙蝠,若有所思。衣折线条转折自然,老干虬枝,笔触严谨细腻,意境苍然浑朴。
汪士慎
梅花图轴
此幅梅花图清淡秀雅,瘦劲姿媚,枝条俏拔挺劲,梅花疏疏落落点缀其上,给人以疏影横斜、冷香四溢之感。
李 鱓
蔷薇图轴
图中蔷薇枝条垂挂,纵穿画面,姿态飘逸优美,交错有致。叶片双勾填色,花朵以没骨法与勾勒法并用,活泼流畅的线条与妍雅柔和的色调,巧妙糅合,绘出娇媚水润的蔷薇花,花瓣舒卷自然,有清新活泼、墨彩淋漓之态,盎然春意扑面而来。此作是其小写意画风的代表作,与后期纵横驰骋的画风迥异。
李 葂
墨荷图轴
李葂存世绘画作品极少,仅见两件《墨荷图》。此图泼墨写叶,焦墨钩筋,淡墨出花。构图简练概括,寥寥数十笔,极富文人画情趣,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得其神似。画上钤 “用我法”印章,道出了画家在艺术上自立门户的创新精神。
图文来源:河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