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结构性短缺就是度假(上)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 2016-12-23


 今天是首期全国旅游度假区的培训班,很好,实际上契合了这个时代,也对应了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就以“度假生活与度假产品”作为题目,给大家谈一点观点,介绍一下做法。我研究度假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26年了。当时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提出来要研究一下度假的发展,因为觉得这是个世界潮流,但是中国没有。一直到1992年,全国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建立,12个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是我在国务院办公厅办下来的,所以情况很熟悉,这么多年以来也一直在呼吁度假的发展。

导言:旅游与度假

这里首先就涉及到旅游和度假的区别,实际上严格的在学术上抠这种区别的意义不大。比如有人说大旅游就包括度假,有的人说大休闲就包括旅游,这都不重要。但是在实践中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现在一般谈旅游都是讲比较狭义的观光旅游,一说旅游本能的反应就是观光。可是观光和度假恰恰是两种区别非常大的产品。从旅游角度看,生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宅在家里,二是行在路上。前者是日常,卧游,神游。后者是旅游,身游,壮游。从个人而言,旅游是短期的生活过程。从社会而言,则是长存的生活方式。休闲度假,从生活元素,到生活要素,到生活目标。旅游与度假都是超越日常生活的,是一种异质生活体验。旅游是动,度假是静,旅游是眼界丰富,度假是内心丰富。度假生活需要度假产品承载,度假产品依赖度假生活体验。认识世界需要旅游,认识自我需要度假。

旅游产品四大类,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特种旅游。结构性变化,结构性调整,度假成为重中之重。这里面现在正在发生一个结构性的变化,多年以来我们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这些年以来,大家在向休闲度假转化。实际上我的看法,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比较好的模式应该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模式,在这种复合型的发展模式之中,以哪一类产品作为主体?我相信观光旅游在中国的旅游发展中永远是主体,不管休闲度假怎么发展,观光旅游是替代不了的。第一代旅游者一定是观光旅游者,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一代一代的成长,所以观光旅游是替代不了的。但是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现在大家也感觉到这个路走起来有点困难了,所以很多景区现在都在调整,都在丰富,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自然就产生一种结构性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度假成为重中之重。

观光,景区为王,要做观光旅游,上来就得研究有什么资源,然后开发什么景区,围绕着景区配套建设,这是我们30多年已经走过的路。度假,酒店为王,全世界的度假区,应该说都是以酒店为主体。休闲,娱乐为王,尤其是在城市休闲,大家追求的这种娱乐性的色彩越来越浓。商务,链条为王,商务旅游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运营的链条,一个需求链条,一个服务链条,一个运营链条,如果在这个链条上有哪一个环节缺损,或者是短板,商务旅游就做不好。特种,差异为王。复合,元素为王,所包含的元素越多,内容越丰富,市场对应程度越大。所以这里面严格的抠旅游和度假的区别,我觉得不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讲全域旅游,很多地方还是集中精力在观光旅游,在景区建设上。比如说我们很多地方讲度假区建设,第一个思路还是怎么发展景区,这可以理解,因为我们30多年形成了这么一个路径依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景区建设和度假区建设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产品。所以我们要把它混在一起做,甚至用景区建设来替代度假区建设,这显然是错误的。关于管理模式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定度假区的标准是一种技术标准,这种技术标准不能规定管理,管理模式一定是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管理模式,当然标准里可以说一些原则性的话。另外一个方面,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所以我们用一个模式打天下,这恐怕不对。

一、度假生活,大行其道

1、刚性需求

2015年,全国67.7万亿GDP,增长6.9%。产业结构:9.0:40.5:50.5,转折性的标志。铁路运营里程12.1万公里,其中高铁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高速公路12万公里。城市化发展,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从制造业大国到服务业大国;从休闲度假需求到休闲度假产业;从规模时代到质量时代。度假需求已经变成一种刚性需求。中国现在已经变成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发展阶段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所以城市化发展形成需求的拉动,这样就需要供给的推动。我们现在在讲供给侧改革,旅游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一个关键就是结构性的不合理。在旅游领域同样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哪些产能需要去?哪个方面供过于求,这方面就意味着我们产能过剩。比如说现在全国城市型的酒店,12830家星级酒店,在2014年全行业亏损,亏损额达到59亿。大家会说这是由于八项规定的结果,我不认同,八项规定下来第一年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第二年很多地方就调整了,第三年基本上已经调整到位了。所以用八项规定来解释我们酒店的亏损,这显然不对。而且从长远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酒店行业以公款为主支撑,这怎么可能呢?这是违背规律的。根本问题在于供过于求,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需要去产能。我做了一个分析,大体上我们现在12000多家星级酒店,如果说能够压缩到8000家,这个行业全面扭亏为盈。但是怎么可能呢?压谁不压谁?所以只是做这样一个分析可以,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现在有结构性的短缺。结构性的短缺就是我们的短板。就中国的旅游发展目前来看,最大的结构性短缺就是度假,我们缺乏度假产品。现在从休闲度假需求到休闲度假产业,这个过程已经起来了。

进一步的要求就是从规模时代到质量时代。我们现在不能再讲强化规模了,有一个观点我不认同,中国现在旅游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我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太笼统了,如果要是这样的解释,那我就问了,我们到底缺什么?我们到底多什么?没有结构性的分析我们就无法看清楚我们的事情。再比如大家说现在景区还是短缺的,所以无数的投资商仍然积极地想投景区。我的看法是大错,基本上投资商找我谈投资景区,我就是一句话:不要投了。全国2万多家景区,5A景区217家,从数量上来说只占到了1%,我们能够用1%来替代99%的情况吗?当然,从市场的规模来说,这217家5A景区大体上占了市场总规模的30%到40%。可是反过来就说明一个情况,我们这99%的景区只占到了60%左右,这些景区的经营不可能好。所以我们多数景区叫做勉强维持,一部分景区叫做亏损经营,少数景区是赚的盆满钵满,这是景区的结构性的问题。如果不做这样的结构分析,还认为我们景区短缺,我不认同。而且就景区这块来说,中国的观光旅游资源世界一流,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从数量,都是一流的,现在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为什么大家还觉得景区不够用?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假日制度的问题,就是再增长一倍,到了黄金周的时候照样是人满为患,就是再增长五倍也还是这样,为了短期的高峰性需求我们来追求这种增长,这显然是错误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休闲度假产品,所以景区对休闲度假有一种替代。如果有很好的休闲度假产品,黄金周的时候不去景区,肯定到哪儿去度假,因为现在我们这样的产品缺乏,所以黄金周的时候大家还是集中到景区,这就是双重误区造成了双重的错觉。

我为什么说观光是景区为王?中国一流的观光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进入市场了,四个典型:黄山、九寨沟,这是两个自然资源的典型;故宫、兵马俑,这是两个人文资源的典型,在世界上都是顶级的,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代表。二流的观光资源90年代已经进入市场,我们现在再开发景区,你能找着好的资源吗?观光资源要求的是震撼性的,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都要求震撼性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少数有,非常偏远,很难做。有一些是属于大家认识还不足,现在逐步在起来,但是不是一个震撼性的感觉。比如陕州的地坑院,陕州一万多个地坑院,非常独特,很有唯一性,但是没有震撼性。所以那种东西要做景区就错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好多地方都是这样,现在挖掘资源、认识资源、研究如何建设,还是用景区的思路在研究,这显然不对。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全面的调整。简单的说,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一身西装革履非得扣一个瓜皮帽,这行吗?要是长袍马褂扣一个瓜皮帽还凑合,就是什么样的产品对应什么样的市场,形成什么样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阶段性转换之中,都是旅游腾飞的时期。美国1973年,欧洲1980年,日本1985年,亚洲四小龙1990年。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1.2亿人次,均为世界第一。人均出行接近3次,发达国家5—7次。我们中国现在是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这是全国平均而言。具体来说,沿海发达城市基本上都全面进入工业化后期,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中部地区是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西部地区可能还是工业化发展的早期或者说中期。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这条路非得一步一步这么走下来吗?尤其是西部地区,从工业化早期到中期,到中后期,再到后期,然后到后工业化时期,这个过程西部很多地方走不下来,区位条件在这儿,市场条件在这儿。我们现在招商引资都是这句话,叫做产业群招商,平台化招商,原来我们就认为只要有政策就能招商,现在不是这样。政策再优惠,商也招不来,因为制造业企业没有上下游的产业聚合,这种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可是西部地区最缺乏的条件恰恰是这个条件。可是反过来说,西部有很多地方可以从工业化发展的早期直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就做后工业化时期需要的这些产业。很多地方是有这个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需求条件成熟。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国正面临着根本性的转换,这是历史性的关头,也是一个度假腾飞的关键时机。

2、创新发展

首先是观念的变化,社会观念的变化:从“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到“工作是为了休闲”。幸福成为主旋律,制造业发展缓解短缺,服务业发展实现便利,旅游业发展提升幸福。旅游的发展,第一是柔性发展:中国形象,生活内容,文化内涵,感性交流;第二是整合发展:借助资源,整合产品,促进增量,拉动存量;第三是关联发展:需求支撑,市场平台,关联体系,各得其所;第四是科学发展: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今年李克强总理也说了五大幸福产业,旅游打头,旅游打头不是说我们是第一位,实际上的概念是统领,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五大幸福产业的统领地位。怎么统领?就需要把这几个发展谋求好。目前中国,环境、资源、市场三大短缺,资源可以进口,市场可以开拓,而环境基本无可替代。短缺必然升值,环境竞争力将成为城市发展根本且长远的竞争力,这也是度假区的根本优势所在。但是,绿色GDP和人文GDP仍然不能替代经济GDP,需要构建新型产业,建设新兴平台,休闲城市和度假产业被历史推上前台。

第一,消费浪潮。休闲度假的排浪式消费,贫困时期追求吃穿用,小康追求住行游,中等发达追求闲文康,发达时期追求多新奇。就整个经济而言,排浪式消费的现象已经过去了。但是在旅游领域,排浪式的消费仍然很强烈,就是我们的假日制度决定的。所以我的看法,我们的黄金周制度一定要取消。这个话一般人不敢说,政府说这个话怕得罪老百姓,专家说这个话也怕得罪老百姓。实际上黄金周开始的时候利大于弊,17年的黄金周制度,中间也做过调整,现在来看是弊大于利。最大的一个弊是由于黄金周的存在,就使很多人有理由说我们的带薪休假制度已经落实了。国务院提出来2020年全国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但是我看现在没有人推动,可是有一个说辞,由于有黄金周,大黄金周、小黄金周,就说我们假日不少了,我们可以不积极推行。实际上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不仅是对老百姓的福利有影响,对我们旅游行业的发展是根本性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配置资源,按照高峰期配置资源,这是最蠢的做法,没有一个国家会这么做。但是由于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大家不得不按高峰期来配置资源,这应该说是一种误导。我经常碰到地方官在说,停车场得扩大,黄金周的时候,马路上都停着车,这很自然。还有一个方面的误导比如说国家旅游局刚开始搞黄金周的时候提了四个词,叫做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当时开会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不能把好话都说尽了,黄金周安全第一、秩序第二,谈不上质量和效益,黄金周期间的质量一定低于平时的质量,这是毫无疑问的。效益更谈不上,一说黄金周赚的盆满钵满,这完全是误导。只不过是老百姓把比较均衡应该花的钱现在集中消费了,而且收入怎么能够等于效益呢?怎么能叫赚的盆满钵满?也就是收入在那个阶段集中性的增加了,里面成本必然提高,效益一定下降。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将来度假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国民的假期能够均衡了,尤其是带薪休假制度起来了,大家就绝不会挤在黄金周期间去度这个假。至少度假可以找好的季节,那时候会有度假季,比如说7、8、9三个月,或者是7、8、9、10四个月,这是集中的国民度假季,4、5月份是集中的国民度假季,一年至少六个月来度假,这样配置资源,搞建设,打市场,就都好办了。但是现在看起来,由于已经形成了一种刚性需求,现在大体上暑期变成了中国人主要的度假季。

第二,竞争热潮。政府主导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消费兴起形成热潮。这就构成了一个上下呼应,政府企业呼应的这样一个竞争热潮。

第三,发展机遇。观光旅游淡化,休闲度假兴起,这是度假区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两个问题,第一,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我们很多城市都发生过一个现象,跳广场舞的老大妈和当地的居民打架,打的一塌糊涂,谁都没有错。错在哪儿?错在我们城市布局规划建设发展的不合理,因为我们城市发展太快了,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个城市已经没有插针之地了。比如说很多楼盘的建设,一说就是这里环境如何好,等买了房子进去了,发现原来规划的是做一个花园的地方,两栋楼又起来了,打着休闲的名义来卖楼,然后卖完了之后没有休闲了,所以就让我们的城市居民几乎没有休闲空间,实际上根本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将来会解决,现在解决不了,将来可能一个楼盘炸几栋楼,比如说十几栋楼的一个楼盘,炸几栋楼,做一个花园,做一个休闲空间,这完全可以,现在肯定不行。第二个问题,度假产品普遍不到位。可以说中国的观光旅游世界一流,但是中国的城市休闲世界末流。中国的度假连世界三流,二流都算不上,现在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样就形成一个情况,需求严重外溢,因为度假需求是刚性需求,中国满足不了,现在东南亚变成中国人的主要度假地。从国内的情况来看,18000公里的海岸线,32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但是就有一点,我们滨海度假资源严重不足,全世界主体的度假都是滨海度假。数下来,中国真正能够达到滨海度假的资源不超过10处。最后集中在海南岛,海南岛现在叫东部开发过渡,房地产开发过剩。一开始我们都集中到海南,所以那时候有句话,海南要做成全国人民的度假村。我就不赞成这句话,到海南有一个刚性成本,就是距离,跑到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度假村,老百姓怎么可能过去?海南是富人的天堂,中产的盛宴,穷人的机会。可是现在到东南亚比去海南度假还便宜,那干吗要在海南度假?所以很自然就变成中国人主要的度假地。前几年有一句话叫东北省三亚市,三亚的常住人口30万,候鸟型的人口40万,以东北人为主。所以老是说三亚的旅游秩序不好,很大程度上委屈了三亚人。很多东北人过去在那儿开店,来欺诈全国的老百姓,然后把脏水都泼到三亚头上。现在更简单了,有一句话,叫东北省马尔代夫镇,到马尔代夫,一听满街东北腔,东北的经济那么差,怎么这么多东北人出来?而且现在中国人度假需求正在向全世界扩展。比如说我今年到西伯利亚去,贝加尔湖,这三年以来中国人去的数量每年增长50%,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接待300万中国人。一开始我说能够接待100万就不错了,他们说按照这样的增长态势,300万人算什么,只不过就是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一了解了都会来。意味着中国度假产品严重短缺的同时,我们面对着周边,甚至全世界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

3、基本格局

第一,度假格局基本形成,度假产品体系尚待完善。从1992年开始,度假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度假的产品体系尚待完善。1992年国务院批复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家把这两个词搞明白,这里面这些词很有学问,去年17个出来,就有人问原来那12个算什么?实际上没有算什么的问题,仍然有,总体来说这个格局基本形成了。再加上257个省级度假区,还有一系列的度假产品,所以这个格局基本形成了。但是度假产品体系尚待完善,比如像北京郊区有一个百里画廊,就是有一条乡村公路,公路两边种了不少的花,大家觉得不错,然后一堆农家乐起来了,就变成了一个百里画廊,一到周末马路上全是车,为什么?产品少,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第二,缺乏国际竞争力,资源不足,产品不高,价格不低,需求外溢。前天晚上我和一个老板吃饭,就说起来,他说有一个人找他,在海南想安排度个假,结果一算下来一家人度假得花100万,老板说我不来了,东南亚走一圈花20万,感觉极好。现在海南的价格比较正常,但是这个弯路我们很多地方还在走。原来的海南叫做消费的不买单,买单的不消费,所以消费的人完全没有价格概念,也不需要这个概念,现在正常了,大体上市场的实质性需求在托着我们的度假产品。全国现在面临的都是这么一个局面,那么我们就得研究了,市场的实质性需求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这种状况显然不行。

第三,国内的同质化严重。多数是大众产品对应周边市场,严格的说,这类产品是休闲产品,不是度假产品。比如温泉,全国现在5000多处温泉,开发出来的温泉度假村3000多个,基本上每个县有一个,所以温泉不是稀缺资源。但是温泉的特点就是同质化严重,而且大部分产品是周边市场,所以这个事情往下大规模的拓展有困难。但是能够把你的品质维持住,能够形成稳定的客群,这就算不错了。

第四,自然环境不足,雾霾严重。我们现在叫市场条件好,自然环境差。这两年大力治理雾霾,还真是感受到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北京雾霾,很厉害,那时候我正好出差,坐着高铁一路走,一直到了江苏,整个东部中国,半个中国一路雾霾,乡村比城市还严重,憋的城市人都没地方跑了。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城市规模又大,又挤,又忙,又乱,又脏,有点时间大家就要跑出去,往哪儿跑?但是现在确实有这个问题,就是自然环境不足。所以现在哪个地方环境好,哪个地方就有发展。另外一方面,加强度假区的建设、度假产品的培育,最重要的就是环境,有一个好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第五,户外产品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户外产品不足和我们的需求有关,我们中国人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对户外活动从来不积极,这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历史特点。第二个问题,独生子女政策,这个政策让我们的孩子们很难从事户外活动。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每年学校要组织春游和秋游,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最盼望的事情,现在放春假、放秋假绝不组织活动,学校组织,万一出事怎么办?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就使得中国的户外产品严重不足。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80后的户外概念强化,包括现在放开独生子女政策,将来户外运动大行其道,可是我们现在这些东西不足,就使得我们的度假产品吸引力不足。再加上现在有些东西又有点偏颇,好象出点事情就不得了,比如像滨海,年年淹死人,我们年年要强化,年年要注意,但是照样年年淹死人。包括中国人到马尔代夫,到泰国,到越南,也是年年淹死人,这有个概率,但是大家要求严厉的处置,严厉处置谁也别做了。这些东西如果不做,就意味着我们的度假产品瘸了一条腿,这条腿瘸起来谈什么竞争力?那就是把中国人逼到外国去,就是这么一个状况。这样的话就需要我们进,进步、前进、突进、跃进,这是几个程度不同的进。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几种新模式,深圳叫无中生有,上海是有中生好,杭州是好中生优,成都是优中生特。但是这几种是城市发展模式,或者叫城市旅游模式,严格地说,还不是度假发展的模式,度假发展有另外一种模式。总体而言是我们缺乏顶级资源,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开拓前进。一是长短比较,一个地方,你的长究竟在哪儿?短究竟在哪儿?这是长短的比较。我们经常认识的过分,走遍全国都是我这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我没听到一个地方说我的旅游资源不足,非常丰富你怎么没有起来?要不然就是我的旅游资源顶级,顶级怎么没起来?这是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产品。再比如一说就是我们现在交通很棒,这几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哪儿的交通都有巨大的改观。但是交通归交通,区位归区位,交通条件好了,区位条件变不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新疆两句话:天上太贵,地上太累,在新疆到哪儿都得坐飞机,天上太贵。地上一天300公里看一个点,或者两个半小时看一个点,地上太累。新疆资源顶级、一流,确实好,但是有一条,怎么干?比如新疆的赛里木湖,我评价真是国内顶级的湖泊,如果要是做度假,也可以达到一流,但问题是怎么做?那个地方还真是可以做,所以这就有一个长和短到底怎么认识的问题。二是扬长避短,把长处发挥出来,把短处避掉。三是化短为长。比如说从观光的角度是短处,但是如果从休闲度假的角度,可能就是长处。广东这点认识很明确,在90年代的时候广东就是一句话,讲观光资源,广东在全国是弱的,讲休闲度假资源,广东在全国是强的,所以要做最强的休闲度假大省,这个判断就可以,就没有强调有多少名山大川,有多少名胜古迹。很多地方是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那这个地方到底怎么搞?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度假方面需要研究另辟蹊径,也就意味着我们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但是要跨越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后工业化阶段有一系列的特征,服务业成为产业主体;科技、金融、文化、休闲产业主导;创新成为社会潮流;智慧发展大行其道;区域环境极大好转;区域品牌不断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休闲度假成为生活要素。这也是市场特征,也是发展特征,我们要对应这些特征。

二、关于度假产品

1、发展态势

(1)体系化发展。我们现在体系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类。度假城市。度假城市国内还没有形成这种概念,但是有一批城市有这方面的潜质,往这方面只要引导就可以发展起来。比如说辽宁的兴城,山东的烟台、威海,包括扬州、苏州等等一批这样的城市都可以成为度假城市。这种度假城市的发展,将来可以构建成度假城市群。因为这个事情我们做过专题研究,在国际上也有这样的案例,也有这样的模式。其中一类是这个城市自然这方面很好,比如说长春,一个森林城市,一个净月潭,基本上长春的城市格局就形成了,就是城市山林、城市湖泊、城市度假。再比如说银川,西北的城市也完全有这样的条件。再一类就是文化类的非常强,像扬州就是这样。我到扬州去说了八个字:文化休闲、城市度假。我在扬州看旅游者,神态变了,行为方式变了,一堆人老老小小,就在古街古巷里悠悠闲闲的转,一看就是度假者的行为方式和度假者的神态。而且他们就住在那儿,就是古街古巷里的旧宅子挖掘出来变成度假酒店,我觉得这篇文章好做。然后我就以这篇文章为题在扬州讲了一次,讲完以后,因为扬州的市长是原来省旅游局的局长,他一听就懂了,最后就研究项目,以这八个字为题,开了一次文化休闲城市度假的招商引资会,一把招了80亿。这就形成了一个模式。

第二类,滨海度假。这是世界的主体模式,但是中国资源不足。一个方面在于气侯,比如说辽宁、河北、山东这些地方,沙滩条件比较好,尤其是山东,水质条件还可以,但是气侯不行,如果一年只能做三个月,这个事就可以不干了,可是恰恰那个地方现在基本上一年三个月。包括北戴河,1979年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忽悠说北戴河是中国国际旅游的金矿,《人民日报》连着发了五篇文章,引发了中央的重视,最后中央做了一个决定,把北戴河所有的招待所一律交给当时的国家旅游总局,国家旅游总局接了半年,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该谁的还是谁的,谁的娃娃谁抱走,干不了这个活,这是想当然。到了江、浙、沪,应该说气侯条件好一点,但是滨海条件很差,没有沙滩。到了福建,沙滩不错,气侯条件也可以,但是台风很厉害,比如说像平潭岛一年120年的大风,怎么做?到了广东,珠江出海口,珠三角没有好沙滩。到了广西北部湾,应该说气侯、沙滩、海水都很好,可是现在大港口、大工业、核电站、高速公路全上去了,已经把北部湾做度假的基本条件破坏了。所以最后只剩一个海南岛。

第三类,湖泊度假。湖泊度假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污染,我们大的湖泊基本都污染了,这些年治理污染应该说情况好多了。90年代的时候在滇池,风吹过来熏的流眼泪,湖水绿的像油漆一样,这是90年代,我印象太深了。还有一次在滇池上坐索道,看着下面水也是熏的流眼泪。一说昆明四菜一汤,这么一盆汤怎么发展?但是这些年治理看见到效果了,至少这个湖正常了。但是要达到历史上那种情况,早着呢。但是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湖泊度假难以大规模发展。千岛湖应该说是中国湖泊度假做的不错的地方,但是前年杭州市政府决定千岛湖作为杭州城市的备用水源水库,就这一条,千岛湖不要谈发展了。千岛湖的投资密度很大,大概上千亿投资都进去了,如果明确作为水源水库,至少得拆几百亿才能确保这个水源的水质。

第四类,山地度假。这两年一个新的态势就转向山地度假,一个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投资240亿,到现在五年了,像点样了,因为是滚动发展,一开始严格地说就想做房地产,做一个小镇,后来发现不灵,必须得有玩的产品才能吸引人,然后就逐步增加玩的东西。到冬天是旺季,冬天42条雪道,应该说现在已经成型了,通过这种滚动发展的格局,就叫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连旅游两个字都没有,实际上对市场认识很明确。包括万达在西双版纳投资的项目,就叫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投资150亿。但是说句老实话,我对这个项目不怎么看好,一个道理很简单,除了区位的原因之外,再有一个就是市场。虽然房子要说起来4500、5000这样的房子,问题是云南这个市场不可能消化,全国的市场到版纳去消化你的度假区也有难度,所以我不是很看好。里面最关键的就是没有真正王牌性的度假产品。长白山的王牌产品就是滑雪和户外运动,中国2022年举办世界冬奥会,会培育3亿冰雪人口,3亿冰雪人口就必然需要消化,那儿就是最好的消化地。

第五类,乡村度假。在中国的度假,真正有希望,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化的,能够容纳需求的是乡村度假。乡村度假是以生态文化为主题,而且有一个好处是培育新的模式,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满足于农家乐,农家乐这种产品也同样会长期持续的存在,但是永远作为主体是不行的,农家乐大众产品,周边市场。第二个层面叫做乡村休闲。乡村休闲产品对应的就是中程市场、中端市场。比如说在普洱要做农家乐,普洱一共多少人口?农家乐怎么可能发展?不可能,可是要做休闲,周边的客源就会过去。第三个层面叫乡村度假,乡村度假对应的是远程市场、高端产品。最典型的就是莫干山下洋家乐,裸心谷是一对国际夫妻干的,租赁山沟里的林地,然后做那种吊脚楼式的建筑,非常环保,雇当地的农民来服务,可是做的非常洋派。很牛,一个晚上6000块钱,我第一次去湖州开会,说去看看裸心谷,他们一联系,人家说对不起,谢绝参观,记者说我们去采访一下,帮你们宣传宣传,也是一句话,我们谢绝采访,我们不需要宣传。一期一期的做,现在做了200多间房。我第二次去,订了一间房,住了两晚,他们一打听,说这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同行优惠,一晚上4000块,我们三个人吃一餐饭,不算酒,一个人1000块。实际上就是树立了一个乡村度假的高端品牌,形成了一种高端消费,而且那儿整体都是这样。所以莫干山下的乡村度假,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度假区,大概有几十家,一年总收入4.5亿。一点都不豪华,成本越低越好,真是没有多少成本,而且人家老外聪明,用地是林地的租赁,根本不需要土地手续,建那种房子可以理解为临时建筑,也不需要建筑手续,稀里哗啦把事就干起来了,政府增加了一个税源,老百姓增加了就业机会,老板增加了利润,形成一个品牌,相得益彰,皆大欢喜,确实很棒。所以这样一个体系化的发展格局现在已经形成了。

(2)标准化的发展。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里面一个本质性的变化是从行政审批到标准认定,严格地说,如果论官本位的等级来说,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都是国务院批复,都是国办函字下的文件,把四至都规定清楚。所以后来这些度假区最感谢的是当年给他们批复了四至,占了一块地,当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觉得没有这么一个面积,一个度假区发展不起来,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片土地成了一个聚宝盆。现在这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什么加一个“级”?就是为了区别于以前。可是现在是一个标准认定,所以和以前应该说从官本位的角度来说比以前低了一级,低了一格。可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比以前高了一个层次。第二个方面,从培育需求到满足需求。应该说当年还是培育需求,到现在是要满足需求,因为大规模的刚性需求已经起来了。

(3)创新性发展。我现在没有看到好的案例,长白山是一个现成的模式搬过来的,国际上这类东西不少,但是以房地产为主的度假区国际上不多。现在国内真正有创新性的是红树林度假世界,红树林在三亚建了三个,今年在青岛又一家开业了,明年在杭州又一家开业了,同时还要在上海的佘山要搞一家,这是典型的重资产。最大的一个红树林,青岛的红树林投资220亿,我就问老板?投资怎么还?他说我有好多办法,资本运作为主。很简单,如果靠日常化的经营,资本的利息都还不起,工程全面投入220亿的投资,一年的利息,10%就是22亿,5%是最优惠的,资金成本也得10亿。这个酒店一年能有10亿的利润吗?因为不能讲10亿的收入,还有成本呢,这一块只是资金成本,但是在资金运作的平台上这就不同了,所以这是一种创新发展。另外它的特点是集合多种元素,开拓新型模式。所以创意、建设、运营、市场,形成产业链的格局。而且又非常独特,政府批这个项目的时候,专门批了一句话,可以有35%的土地面积用于房地产开发,他不做,说伺候业主比伺候客人还难,凭着日常经营能赚钱,干吗非得做房地产?这是国际模式。再一类比如像北京的古北水镇,严格地说是一个以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项目,因为所有到古北水镇的都是一个看法,到古北水镇不住一晚上太冤枉了,所以一般的安排至少都是住一个晚上,或者住两个晚上,这已经形成度假模式了。为什么说是复合型的?对应北京的市场,比如说有大规模的会议设施,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聚集到一起。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钱怎么办?本来预算35亿投资,但是陈向宏先生是偏执狂,追求细节的完善,追求产品的完美,最后50亿投资。我就问他,钱怎么还?他说我不用考虑,因为上面有一个资本运营平台,中青旅上市公司,通过上市公司把这个项目稀释。所以说起来这么大的一个投资量,中青旅的股价还在上升,所以用我们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对应不了。我就感觉现在有很多创新型发展的做法,现在还谈不上是模式,这种做法一步一步的在推进,将来会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



文章出自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微信公众号

最新微信文章

© 2022 XCdit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