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布努瑶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密洛陀古歌》就是布努瑶乃至整个瑶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密洛陀古歌》丛书扉页上这样注解。然而,就是这一部瑶族史诗,不知凝结了蓝永红多少心血。
3月15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密洛陀文化研究都安籍专家座谈会在南宁召开,蓝永红作为密洛陀文化传承人,与凡一平、蓝芝同等专家(作家)一起出席会议。
《密洛陀古歌》主要流传在都安县的隆福、下坳、大兴,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板升、镇西、雅龙、北景、板兰,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东山,东兰县三弄,金城江区保平等乡镇的瑶族民间,其中七百弄、板升、隆福、北景、板兰、东山等乡民间流传的《密洛陀古歌》内容比较全面。最全面、最完整的《密洛陀古歌》是布努瑶人在祭祀祖宗的大还愿时用宗教语演唱,平时因惧怕“鬼神”,歌师不敢随便唱。
1986年3月,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简称广西民族古籍办)成立,经过多方征求专家意见,决定将《密洛陀古歌》上报国家民委,获得国家民委批准列为全国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七五规划”重点项目。1987年夏,广西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壮族《布洛陀经诗》和瑶族《密洛陀古歌》的搜集整理问题,认为这两部古歌分别是壮族、瑶族的经典之作,并作为今后几年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重点。通过全面搜集,科学方法整理,出翻译注释版本。从此,《密洛陀古歌》的进一步搜集整理工作开始14年的漫长历程。
遵照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指示,成立了由时任县文联常务副主席蒙冠雄担任组长的都安县民族古籍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密洛陀古歌》的搜集整理工作。
1987年2月,在都安县民委组织下,民族古籍领导小组成员覃向奇、蓝天荣、蒙冠雄等人深入到大化县板升乡八好村,按照当地习俗,买来牲畜给师公祭祀密洛陀诸神后,请师公罗玉荣和若干名歌手喃唱《密洛陀古歌》,共录了30多盒磁带。同年3月,都安县民族古籍领导小组根据蒙冠雄提名并征得县教育局同意,借调七百弄乡(当时未成立大化县,仍归属都安县)小学教师蓝永红和蓝正录到都安县民委,组成蒙冠雄为组长,蓝永红和蓝正录为成员的《密洛陀古歌》整理小组。蓝永红和蓝正录祖祖辈辈都是布努瑶,他们的父亲都是参加过大还愿的歌师,他俩分工不同,蓝正录懂宗教语,负责用土俗方块字记音,蓝永红负责直译和意译。
接受任务后,30多岁蓝永红带着年届五旬的蓝正录老师,肩扛着一个30多斤重的双卡收录机,背着20多斤的酒,游走于布努瑶寨间,晚上围着瑶胞的灶台喝酒,瑶族族人们放开嗓子唱瑶族古歌,他一边听一边整理。蓝正录和瑶胞聊古歌,蓝永红就负责录音和做记录。每天晚上蓝永红就在煤油灯下,把白天的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天走访一个瑶寨,没有酒瑶胞不唱古歌,酒喝完了我就步行10多公里到街上去买。”蓝永红说道。
因布努瑶无文字,1987年冬,蓝永红到广西民族学院瑶文干部培训班学习国际音标,他用学到的国际音标知识练习为《密洛陀古歌》记音。次年秋培训结束后,蓝永红和蓝正录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搜集整理《密洛陀古歌》。蓝正录利用业余时间约请师公到家里一字一句唱《密洛陀古歌》给他笔录,或者在赴红白喜事时找师公口授给他笔录,每录完一个内容,即送给蓝永红用国际音标记音、直译和意译。蓝永红就利用节假日访问师公和歌手,还利用板兰、东山、隆福等外乡瑶胞与七百弄瑶胞通婚时盘唱《密洛陀古歌》的机会搜集到与本地不同的资料。
1990年8月,蓝永红还利用在大化县雅龙乡办瑶文实验班的机会,约请该乡4位歌师来口授《密洛陀古歌》,搜集到内容不同的版本。从1987年至1990年的三年多时间里,蓝永红、蓝正录走遍了都安、大化两个瑶族自治县10多个瑶族聚居乡,先后采访了89位师公和歌手,录音磁带就用去60多盒。1992年,他们根据录音记音并直译、意译的《密洛陀古歌》终于完成,全部稿纸叠在一起有一米多高,90多斤重。蓝永红负责全稿的修改和增加注解,并撰写题解、附记、后记,全部的整理工作于1996年6月完成,随后交稿给广西民族古籍办审定。2000年1月,历时14年的“中国瑶族布努支系《密洛陀古歌》”终于出版面世。
在整理古籍文化过程中,蓝永红最为急缺的是稿纸。他没钱买稿纸,就去借朋友卖柴火的钱来买。有时,他就找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堂弟要一些废弃的煤油票,把古歌记录在没有写字的煤油票背面。后来,他在市工商联工作的表弟告诉他,河池撤地建市后,函头标注“河池地区工商联”的一批信笺作废不用时,他暗暗高兴,直接去跟表弟要,表弟说白天从单位拿走不方便,他就趁着天黑“偷偷” 抱着一大沓信笺从单位后门溜走……10多斤重的废弃信纸,被他如获至宝地拿回家记录整理密洛陀古歌。
2007年1月,蓝永红的住处意外失火,他结集出版的8套《密洛陀古诗》,以及辛辛苦苦搜集整理的瑶族俗语、民间文艺等一些古籍全部被烧毁,“全部家什被烧毁我都不感到伤心,令我心痛的是我一辈子的心血付之一炬!”说着说着,蓝永红就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因为,早年的那些瑶族山歌手都已作古,再联系他们重新搜集已经变成不可能,这笔“不可再生的资源”给蓝永红留下终身遗憾。“记得那年春节,当家人和亲戚朋们在欢聚喝酒作乐时,我却躲在房间里吞咽泪水,整天精神迷糊。”家人担心他想不开寻短见,还专门安排人守护着。
2009年6月,蓝永红被聘任为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由他参与搜集整理的《密洛陀古歌》分上中下3集,共有34万多字。目前,蓝永红是密洛陀文化唯一的传承人,成为密洛陀文化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
如今,蓝永红每个月领着1000多元的养老金过日子,他体弱多病,尽管每天还服用30多元的药物,但是,还坚持搜集整理和编写关于密洛陀文化的书稿,并返聘到都安县密洛陀文化研究会继续参与深入挖掘布努瑶文化精髓。“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没有人接我的班继续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密洛陀文化,最终将导致失传。”蓝永红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