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郭东来
1985生于北京
2008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12获硕士学位
2015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系 Luca Caccioni工作室 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博洛尼亚
个展
2016
Art Central Hong Kong, Galerie Liusa Wang 中国 香港
2015
En un clin d’œil,Galerie Liusa Wang 巴黎 法国
群展
2016
王式廓奖—今日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15
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 西安美术馆 西安 中国
常青藤计划 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凯撒艺术新星—2015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Art Up—保利十周年当代艺术博览会 全国农业展览馆 北京 中国
第二届保利“学院之星”时间博物馆 北京 中国
MOSTRA DI ACCADEMIA DI BELLE ARTE DI BOLOGNA 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博洛尼亚 意大利
NOTTE BIANCA DI BOLOGNA 博洛尼亚美术学院 博洛尼亚 意大利
2014
保利秋季拍卖会 现当代艺术(二) 北京 中国
雅昌·保利新势力提名展,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北京 中国
获奖
2015
凯撒艺术新星—2015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最佳观念奖
带着石头
去
“朝圣”
今年6月,青年艺术家郭东来先生带着一颗镶在树脂立方体里的石头,从北京出发,于8月到达了西藏。
那颗被他镶在树脂立方体里的石头,是他在北京工作室周围不经意间捡到的。
接下来,他要把这颗石头从北京带到佛教、印度教认为的世界中心—西藏冈仁波齐山脚下,再从冈仁波齐带回北京。
行程中的每一天,每到“日出”、“正午”与“日落”时分,不论驾车何处,他都要停下来,并随之记录当时的具体时间,所处环境的气温、气压、海拔、经纬度等数据资料。并在此处收集一枚石子作为“物化的数据”。
据郭东来介绍,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在“严谨状态”下,迎接一场久违的“不期而遇”。
在“可控”的自我与“不期”的自然之中寻求一个契合之点;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来描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用一种近乎于“朝圣”的方式重新面对“曾经熟识的自然”。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 | 12:30 | 12 | 4 | N 30°01'9'' E 100°48'39'' | 4264 | 670.29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2 | 12:03 | 16 | 7 | N 31°21'24'' E 100°13'52'' | 3197 | 689.65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5 | 8:03 | 12 | 0 | N 31°08'38'' E 97°10'41'' | 3255 | 685.31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6 | 7:15 | 8 | 6 | N 30°23'30'' E 97°13'31'' | 4020 | 616.13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7 | 8:35 | 16 | 6 | N 29°54'30'' E 95°29'45'' | 2679 | 739.72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8 | 12:45 | 20 | 6 | N 29°59'15'' E 93°45'7'' | 3370 | 674.30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9 | 8:20 | 14 | 4 | N 29°79'15'' E 91°37'71'' | 3970 | 639.31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0 | 13:35 | 15 | 8 | N 29°11'20'' E 90°32'51'' | 4442 | 593.96 |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1 | 8:45 | 14 | 6 | N 29°13'38'' E 90°37'47'' | 4471 | 579.58 |
在那个
随
缘
的地方停下来
在每天“日出”、“正午”、“日落”的时候,不论到哪,他都会在那个随缘的地方记录下这块石头的影像资料。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2 | 8:45 | 18 | 5 | N 29°18'52'' E 90°19'56'' | 3678 | 640.60 |
在记录地点,取当地的一块石头,等于把当地的气压、温度、经纬度、海拔这一切的周围因素变成一个物化的数据,并在这块石头展览的时候用一些布展方法,让它们之间产生关系。
为什么
这块石头的旅行终点是
冈仁波齐?
这座神山的海拔高于西藏的平均海拔,他想让这块石头从平原走到“他心中的高处”—冈仁波齐。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3 | 8:40 | 9 | 3 | N 28°38'9'' E 87°10'53'' | 4324 | 604.59 |
郭东来先生说:“就这块石头而言,从一开始到路途中也经历了很多的磨砺,但最主要的是我和这块石头之间产生了一些关系。我们的关系是:对它(这块石头)从一开始计划性的期望,到一路上永远跟不上过程的实际变化情况。再把我个人的情感或者对它的寄托通过实际的数据记录,再次变幻,产生不期的感觉。”
用冷冰的态度,
体现这场艺术行程 冷冰是什么?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4 | 8:50 | 7 | 3 | N 28°08'27'' E 86°51'7'' | 5160 | 545.45 |
比如,温度:在没有空气、人、热量等这个世界原初的状态中,它(温度)都是存在的。在这场行程中他想用单纯记录数据的方式,不想增加过多的人为因素,就是想让这次行程也更纯粹、理性。
这个名称来自《山海经》
“又西一万里”
日期 | 时间 | 气温(℃) | 风力 (kph) | 经纬度 | 海拔(m) | 气压 |
8.15 | 20:40 | 7 | 3 | N 30°41'19'' E 81°47'31'' | 4755 | 576.58 |
《山海经》里对地理的描写,不论东南西北,开篇都会写道:又东多少里,或又北多少里,如“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这次出行从始发地北京到西藏冈仁波齐有上万公里,因此,郭东来先生称这次行程为“又西一万里”。
出行才有相遇,相遇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联系,这些联系给创作带来激情。
编辑:杨子